《烽火岁月里的贵州中学》免费试读
但幸存者依然坚持前行。许多学生为了躲避战火,不得不绕道而行,
途经河南、湖北、湖南等地,穿越崇山峻岭,历经数月才抵达大后方。
(二)战时教育的战略布局面对严峻形势,国民政府教育部决定在大后方设立国立中学,
专门收容流亡学生。这一决策不仅是为了延续教育火种,更是为了培养未来建设国家的人才。
1938年,教育部陆续在四川、贵州、陕西等地设立了22所国立中学。
这些国立中学的设立,旨在为流亡学生提供受教育的机会,
同时也为抗战胜利后的国家重建储备人才。选择铜仁作为校址,有着多方面的考量。
铜仁地处黔东要冲,素有"黔东门户"之称,地势险要且交通相对便利。当时,
川黔公路已经通车,为师生的迁徙提供了便利条件。同时,当地社会环境相对稳定,
民风淳朴,能够为师生提供较为安全的学习生活环境。此外,
铜仁丰富的自然资源和相对宽松的办学空间,也为学校的长远发展提供了条件。
(三)筹备与建立1938年秋,国民政府教育部下令筹备"国立贵州中学",
校址选定在铜仁老城区付家山下。筹备工作由毕业于北京大学的周邦道先生负责。
周邦道早年投身教育事业,曾参与创办江西国立中正大学,有着丰富的教育管理经验。
在他的带领下,筹备团队克服重重困难,仅用数月时间就完成了学校的组建工作。筹备期间,
团队面临着诸多困难。首先是校舍问题,由于时间紧迫,无法新建校舍,
只能将当地的祠堂、庙宇改造成教室和宿舍。其次是师资问题,为了吸引优秀教师,
筹备组派人前往沦陷区,动员愿意南迁的教师加入。最后是物资问题,
教学设备、教材教具都需要从沦陷区或其他地方运来,运输过程充满艰辛。1939年2月,
学校正式定名为"国立第三中学",周邦道出任校长。建校初期,学校规模较小,
仅有教师50余人,学生800余人。但随着更多流亡学生的到来,学校规模迅速扩大,
最高峰时学生人数超过500...
《烽火岁月里的贵州中学》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