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可需求是人性的基本驱动力
认可需求是人性中一个深刻且普遍存在的特征,它涉及个体对于自身价值和能力得到他人正面评价和肯定的渴望。这种需求根植于人类的社会性本质,是人际关系和群体动力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认可需求源于人们对自我认知的探索和确认。在成长过程中,我们不断地通过他人的反馈来塑造自我形象,了解自己在社会中的位置和角色。当我们的行为、成就或特质得到他人的认可和赞扬时,我们会感到被接受、被重视,从而增强自尊和自信。
认可需求得到满足时,个体会感到自己是有价值的、有能力的,从而增强自尊和自信。这种积极的自我认知有助于个体更好地应对生活中的挑战和困难。
在追求认可的过程中,个体会不断地努力提升自己的能力和表现。这种积极的学习态度和成长动力有助于个体实现个人目标和发展潜力。
认可需求促使个体与他人建立积极的互动关系,寻求他人的支持和帮助。在社交过程中,个体可以学习到如何与他人沟通、合作和协商,从而增强自己的社交能力。在工作场所中,认可需求得到满足的员工更容易产生工作满意度和忠诚度。他们感到自己的工作得到了认可和重视,从而更加努力地投入工作并为企业创造更大的价值。
认可需求的满足方式多种多样,包括直接赞扬、奖励、晋升等外部认可方式,以及自我认同、自我肯定等内部认可方式。外部认可方式通常由他人提供,具有直接性和即时性的特点;而内部认可方式则依赖于个体的自我认知和自我调节能力,具有持久性和稳定性的特点。
可以说,认可需求是人性中一个普遍且重要的特征。它对于个体的心理健康、社会适应和动机激发都具有重要影响。然而,在追求认可的过程中,个体也需要注意平衡内外部认可方式、关注自我成长和内在价值的发展以及应对文化和社会背景的差异和挑战。
认可需求的心理特征与行为表现
认可需求在现实生活中最直接的体现在:人都喜欢听表扬,不喜欢被批评的行为特征;卡耐基《人性的弱点》中通篇讲的都是不要去批评他人,不要反驳他人,如何通过赞美赞扬等等方式去取悦于人或者让自己变成受到他人认同的人。
认可需求作为人性中的一个深刻特征,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有着广泛而多样的表现。除了爱听好话、不喜欢被批评以及皆有虚荣心之外,还会体现在以下诸多心理特征与行为表现中:
对自我形象的关注:
个体对自我形象的关注也是认可需求的一种表现。他们希望自己在他人眼中是积极、有能力的形象,因此会注重自己的言行举止、穿着打扮等方面。通过塑造良好的自我形象,个体希望能够获得他人的认可和尊重。
社会比较与竞争心理:
人们常常通过与他人进行比较来评估自己的价值和能力。在社会比较中,个体希望自己的表现能够超越他人,从而获得更多的认可和赞赏。同时,竞争心理也促使人们不断努力提升自己的能力和表现,以在竞争中脱颖而出并获得认可。
关注他人的评价与看法:
人们会不自觉地关注他人对自己的评价和看法,特别是来自重要他人(如家人、朋友、领导等)的评价。这些评价往往会影响人们的自我认知和情感状态,因为人们渴望得到这些重要他人的认可和肯定。
对赞美和感激的敏感:
人们通常对来自他人的赞美和感激非常敏感,因为这些正面评价能够直接满足他们的认可需求。赞美和感激不仅让个体感到被重视和尊重,还能够激发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力,促进个人和团队的发展。
面对批评的防御心理:
虽然人们不喜欢被批评,但批评也是认可需求的一种表现形式。当个体面对批评时,他们可能会产生防御心理,试图解释或反驳批评者的观点。这种反应实际上反映了他们对自身价值和能力的维护,以及对他人认可的渴望。
模仿与追随榜样:
在成长过程中,人们往往会选择模仿和追随那些受到社会广泛认可的人物或群体。这种行为不仅是为了学习他们的优点和技能,更重要的是希望通过这种方式来提升自己的社会认同感和自我价值感。
渴望归属感与认同感:
人类是社会性动物,渴望成为某个群体或社区的一员,并在这个群体中获得归属感和认同感。当个体的价值观、行为或兴趣与群体相一致时,他们更容易获得群体的认可和接纳,从而满足自己的认可需求。
总之,认可需求在人性中表现为多种多样的行为和心理特征。这些特征不仅反映了人们对自我价值和能力得到他人正面评价和肯定的渴望,也体现了人类在社会性本质中的相互依赖和相互影响。
奇妙的社会助长效应
回溯至青涩的学生时代,男生们是否曾跃动在运动会的跑道上或篮球场内,而女生们又是否曾为这些赛场上的身影组成啦啦队,为她们心中的英雄或王子加油助威?在这些充满活力的场景中,不难发现一个微妙的现象:参赛者感受到观众的加油声,仿佛被注入了一股无形的力量,表现得更加奋力;而作为啦啦队员的你,是否也察觉到,那些接收到你热情加油的选手,其表现似乎超越了平日的水平?
这一现象,在心理学领域被赋予了“社会助长效应”或“社会促进效应”的称谓,它揭示了人在执行活动或任务时,因他人在场而引发的行为效率提升现象。
再试想,当你沉浸在作业或工作的专注之中,父母或同事的不经意探访,是否曾让你的思绪略感纷扰?这种情境下的感受,实则复杂而微妙。许多人都有过这样的体验:在“被围观”的状态下,即便是简单的书写,也可能变得不那么流畅自如。
对此,社会心理学家罗伯特·扎荣茨构建了一套深刻的理论框架,用以阐释社会助长现象的内在机制。他依据实验心理学中的一条基石定律——“唤醒能够增强优势反应的趋势”,指出他人在场能够激发个体的优势反应,这种增强的优势反应对于简单行为而言,是效率提升的催化剂;然而,对于复杂行为,它则可能构成干扰,从而导致了社会助长效应的双面性——既带来正面的激励,也可能引发负面的困扰。这一理论,虽非数学公理般绝对无误,但在广泛的心理学实践中,其正确性已得到了充分的验证与认可。
打篮球被围观就是如此,本来球技比较好的同学,如果被人围观了,他会把这当成展示自己的机会,当然就会努力打得更好。但对于球技比较差的同学或者初学者,打球就不是他的优势反应,尤其投球、上篮等动作本来就是一系列复杂的行为,如果他发现有人在围观自己,大概率会出现投篮、上篮不进的情况。
从个体的认可需求这一人性本质特征深入解读他人在场为何能唤醒我们的状态,我们不难发现,这背后蕴含了深刻的社会心理机制。
首先,认可需求作为人类与生俱来的驱动力,深深植根于我们的心灵之中。我们渴望被看见、被理解、被赞赏,这种需求驱使我们在社交场合中尽力展现最好的自己。因此,当他人在场时,我们自然而然地会担心自己的表现是否得体,是否能够得到他人的认可。这种对评价的在意与顾忌,就像一股无形的力量,推动我们进入一种更加警觉和专注的状态,即唤醒状态。在这种状态下,我们的行为举止会更加谨慎,思维也会更加敏捷,以期在他人面前留下良好的印象。
其次,分心效应也是不可忽视的因素。在社交环境中,他人的存在往往成为我们注意力的一个焦点。我们不仅要关注自己正在做的事情,还要时刻留意他人的反应和评价。这种双重关注无疑增加了我们认知系统的负荷,使得有限的认知资源变得更加紧张。为了应对这种分心带来的挑战,我们的认知系统会自动调整状态,进入一种更加高效和集中的模式,即唤醒状态。在这种状态下,我们能够更好地分配注意力,同时处理多项任务,从而保持高效的学习或工作状态。
此外,扎荣茨提出的“纯粹在场”效应进一步丰富了我们对于这一现象的理解。即使在没有明确评价压力或分心的情况下,他人的纯粹在场也会引发一定程度的唤醒。这可能是因为人类的心理机制对社交环境具有高度敏感性,他人的存在本身就能激发我们的社交警觉性,促使我们进入一种更加警觉和专注的状态。
回顾学生时代的经历,我们不难发现,一个人在宿舍自习时往往难以保持长时间的专注和高效。而在图书馆或自习室这样的社交环境中,即使旁边的人都不认识,我们也能感受到一种无形的动力,推动我们更加专注地投入到学习中去。这正是因为他人在场唤醒了我们的状态,使我们能够更好地利用认知资源,提高学习效率。
那么,怎样有效地利用社会助长效应来促使个体更优秀?
比如,想要减肥的人面对各种应酬或美食的诱惑怎么做。从社会助长效应来看首先要做的是尽可能减少各种形式的聚餐。这里的“聚餐”应广义理解,不仅仅局限于社交场合的集体用餐,更涵盖日常中与他人的共餐时光,如家庭晚餐等。因为,当我们在他人陪伴下进食时,往往会不自觉地增加食量。这一发现得到了健康心理学家约翰·德·卡斯特罗的实证研究支持,他通过长达数年的饮食习惯追踪,收集了500余份详尽的饮食记录,揭示了一个普遍现象:无论是与何种关系的人共进餐食,均会导致摄入量的增加。扎荣茨的理论亦能解释此现象,即他人在场激活了社会助长效应,加之进食作为人类的本能行为,在“观众”效应下,食量自然水涨船高,而许多人对此却浑然不觉,即便是日常的工作午餐,也可能在不经意间摄入过多卡路里。
再比如,想要通过学习或努力工作变得更优秀的你,为了提升学习与工作效率,从社会助长效应看应倾向于选择那些环境较好的开放式场所。这里所说的“条件好”,特指那些同样汇聚了众多专注于学习或工作的人们的空间,如城市中的共享办公区、公共图书馆等。从社会助长效应的角度出发,这样的环境对自由职业者及有学习规划的人士而言,无疑是理想之选。即便家中环境再为学习办公量身定制,其效果也难以与这些充满积极氛围的公共空间相提并论。在这些地方,他人的存在仿佛无形的动力源,激发着我们的潜能,促使我们更加专注、高效地投入到学习与工作中去。
忠言逆耳利于行但不利于听
忠言,作为人际交往中不可或缺的润滑剂,对于深化相互理解、助力共同成长,乃至构筑稳固的人际关系大厦,其作用无可估量。然而,人性深处那份对认可与赞美的深切向往,时常让直接的批评与逆耳的忠告显得格格不入,难以轻易渗透人心。因此,真诚地献出忠告之时,更需辅以艺术的包装,以契合人们内心深处对正面回应的渴望。
“良药未必皆苦口,忠言亦可悦耳行。”这一智慧之光,引领我们探索如何在传递必要指正的同时,融入细腻的情感与巧妙的策略。正如现代医学以糖衣包裹药物,既保留了治愈的力量,又缓解了服用的苦涩感,我们在表达忠言时,亦应追求一种温和而尊重的方式,让忠言如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听起来悦耳动听,更易于触动人心。
晏婴是春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他对国君知无不言,言无不尽,更深谙表达忠告的技巧。在齐庄公当政的时候,有一次,庄公偶与晏婴下棋。一开始,晏婴一会儿工夫就吃掉了庄公不少棋子,占尽优势。之后晏婴连连用强猛攻,而庄公却一直稳扎稳打,最后,庄公竟然反败为胜,赢了这一盘棋。庄公不明白晏婴这位高手,这盘棋为什么会下得这么差。晏婴说道:“臣有勇无谋,输棋自然在情理之中。其实治国的道理和下棋一样,如今我们朝廷的政策,已经造成了国家的负担。”庄公大吃一惊,道:“怎么会这样呢?”晏婴于是说:“近年来,陛下您偏爱用一些孔武有力的大臣,滋长了这些人的骄傲情绪,于是他们蔑视文臣,欺压百姓,弄得国都内乌烟瘴气。如果一直这样发展下去,有才干的文臣得不到重用,官风民风越来越坏,国家必然会出乱子!”庄公虽然对这些状况也有所了解,但是,身为国君,他又如何能轻易接受一个臣子的批评呢?于是就强辩道:“古代的国君,哪个不需要武力来定国安邦呢?”晏婴从容对答道:“夏朝末年有大力士推侈、大戏,殷商末年有勇士费仲、恶来,这些人个个神力无边,万夫莫挡,可他们却阻止不了夏桀和商纣的覆灭。夏、商的灭亡不正是告诉我们,光靠武力而不行仁政,是行不通的吗?”庄公听完这一席话,沉默了一会儿,觉得晏婴说的的确是肺腑之言,也很有道理,于是就恭恭敬敬的表示赞同,并颁布政令,宣布从此废除残酷的刑罚和严苛的赋税,以仁政来巩固国本,让人民安心顺服,让文臣可以施展所长。
可见忠告应体现于语言艺术,这才能收到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的表达效果。一味运用逆耳、刺耳的忠言,希望大剂量的苦药能快速见效,恐怕说得再怎么恳切也很难让人接受。在人际交往的舞台上,如何使忠言变得悦耳动听,关键在于把握人性的微妙。所以,仅有好的愿望还是不行的,忠告也需要用一定的技巧来表达,否则就不可能收到好的效果。如果能做到以下几点,你的忠告就容易被人接受,“忠言”也就不会逆耳了。
首先,态度决定一切。以谦和诚恳之心,配以适宜的语气、表情与措辞,让对方感受到你的真诚与关怀,而非指责与批判。这样的交流,如同冬日暖阳,温暖人心,使忠言更易被接纳。
其次,时机与场合的选择同样关键。在对方情绪低落或努力未果之时,适时给予安慰与鼓励,待其心境平和后再行分享见解与建议,这样的忠告方能深入人心。同时,避免在公共场合直接批评,以免伤及对方自尊,影响关系和谐。
再者,避免比较与贬低,是忠言传递中的一大智慧。每个人都有其独特之处与价值,以事论事、就人言人,方能体现尊重与理解。在提出忠告时,注重正面引导与积极鼓励,让对方在感受到被认可的同时,也能欣然接受你的建议。
总之,忠言虽好,亦需巧言。在人际交往中,我们应深刻理解人性的认可需求与抵触批评的心理特征,以智慧与艺术相结合的方式传递忠言。如此,方能既促进个人成长又维护关系和谐,让忠言成为连接心灵的桥梁而非隔阂的鸿沟。
逆耳之言,人性之鉴:唐太宗纳谏故事中的心灵启示
魏征,字玄成。唐初政治家。巨鹿(今属河北)人。少孤贫,曾出家为道人。隋末参加瓦岗军,李密败,降唐。归唐后跟随李建成,为太子洗马。玄武门之变后,有人向秦王李世民告发,东宫有个官员,名叫魏征,曾经参加过李密和窦建德的起义军,李密和窦建德失败之后,魏征到了长安,在太子建成手下干过事,还曾经劝说建成杀害秦王。
秦王听了,立刻派人把魏征找来。
魏征见了秦王,秦王板起脸问他说:“你为什么在我们兄弟中挑拨离间?”
左右的大臣听秦王这样发问,以为是要算魏征的老账,都替魏征捏了一把汗。但是魏征却神态自若,不慌不忙地回答说:“可惜那时候太子没听我的话。要不然,也不会发生这样的事了。”
秦王听了,觉得魏征说话直爽,很有胆识,不但没责怪魏征,反而和颜悦色地说:“这已经是过去的事,就不用再提了。”
后来魏征被任命为谏议大夫。后任秘书监,参与朝政,封郑国公。由此开始魏征与李世民成为了封建社会中罕见的一对君臣:魏征敢于直谏,多次拂太宗之意,而太宗竟能容忍魏征“犯上”,所言多被采纳。因此,他们被称作理想的君臣。
有一次,魏征在上朝的时候,跟唐太宗争得面红耳赤。唐太宗实在听不下去,想要发作,又怕在大臣面前丢了自己接受意见的好名声,只好勉强忍住。退朝以后,他憋了一肚子气回到内宫,见了他的妻子长孙皇后,气冲冲地说:“总有一天,我要杀死这个乡巴佬!”长孙皇后很少见太宗发那么大的火,问他说:“不知道陛下想杀哪一个?”唐太宗说:“还不是那个魏征!他总是当着大家的面侮辱我,叫我实在忍受不了!”长孙皇后听了,一声不吭,回到自己的内室,换了一套朝见的礼服,向太宗下拜。唐太宗惊奇地问道:“你这是干什么?”长孙皇后说:“我听说英明的天子才有正直的大臣,现在魏征这样正直,正说明陛下的英明,我怎么能不向陛下祝贺呢!”这一番话就像一盆清凉的水,把太宗满腔怒火浇熄了。
公元643年,直言敢谏的魏征病死了。唐太宗很难过,他流着眼泪说:“一个人用铜作镜子,可以照见衣帽是不是穿戴得端正;用历史作镜子,可以看到国家兴亡的原因;用人作镜子,可以发现自己做得对不对。魏征一死,我就少了一面好镜子了。”
唐太宗李世民作为中国历史上的杰出君主,其善于纳谏的品质在历史上备受赞誉。综合《资治通鉴》中的史料,我们可以看到唐太宗是如何克服人性中喜欢听好话、不喜欢被批评指正等倾向,做到忠言逆耳利于行的。
首先,唐太宗展现出了极高的自我认知和自我控制力。在面对魏征这样直言不讳、有时甚至 “侮辱”自己的进谏时,他能够意识到这是出于忠诚和正直,而非个人攻击。这种认知使他能够克制住自己作为君主可能产生的愤怒和反感,保持冷静和理智,从而真正倾听并考虑魏征的意见。
其次,唐太宗拥有宽广的胸怀和包容的心态。他明白,作为一国之君,需要听取来自各方面的声音,包括那些可能让他不悦的批评和建议。他愿意放下身段,接受臣子的直言不讳,甚至将这样的批评视为对自己的鞭策和激励。这种胸怀和心态使他能够容忍并尊重不同的意见,进而形成更加全面和准确的决策。
此外,唐太宗还注重从制度上保障纳谏的畅通。他设立了谏议大夫等官职,鼓励臣子直言进谏,并对进谏者给予一定的保护和奖励。这种制度设计使得臣子们敢于说话、愿意说话,也为唐太宗提供了更多的信息和建议来源。
最后,唐太宗的善于纳谏还体现在他对进谏内容的认真思考和积极采纳上。他不仅会听取臣子的意见,还会深入思考和分析这些意见的合理性和可行性,最终将其转化为实际行动和政策措施。这种对进谏内容的重视和积极采纳,不仅增强了臣子们进谏的信心和积极性,也推动了唐朝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繁荣发展。
面对“进谏”的挑战,作为被建议的对象,如何在人性对赞美与认可的自然倾向中,优雅地接纳逆耳忠言,是展现个人智慧与成熟度的关键。以下几点策略,旨在助您有效应对,促进个人成长与人际和谐:
保持镇定,不失风度:
当尖锐的批评或逆耳之言不期而至,首要之务是稳住情绪,不让内心波澜轻易外显。理解这是人性中难以避免的反应,但需自我约束,避免失态。保持微笑,眼神平和,展现出一种“风雨不动安如山”的从容,这不仅是对自己的尊重,也是对对方意见的尊重。
慎思明辨,不失分寸:
在情感的冲击下,保持理智尤为重要。深呼吸,让思维回归清晰。尝试从对方的角度理解其立场与观点,即便言辞激烈,也可能蕴含着有价值的见解。避免立即反驳或情绪化回应,而是用平和的语气表达自己的理解与思考,既不失言,又展现了自己的包容与智慧。
以礼相待,不失尊重:
在任何情况下,保持礼貌与尊重都是人际交往的基石。即使对方的言辞让您不悦,也应以礼回应,避免任何形式的言语冲撞。记住,每一次交流都是增进理解的机会,而非争强斗胜的战场。通过礼貌的回应,不仅维护了对方的尊严,也彰显了自己的修养与风度。
积极接纳,促进成长:
将逆耳之言视为成长的催化剂,而非负担。认识到每个人都有盲点,而他人的建议往往是自我反思与提升的宝贵资源。以开放的心态接纳批评,将其转化为自我完善的动力。通过实际行动证明自己的成长与改变,让逆耳之言成为推动您向前的力量。
总之,作为被进谏的一方,应当时刻提醒自己克服人性中对赞美与认可的渴望,以更加成熟与理性的态度面对逆耳忠言。通过保持镇定、慎思明辨、以礼相待与积极接纳,不仅能够提升个人修养与智慧,还能在人际交往中赢得更多的尊重与信任。
熟归熟,乱讲话一样要你命
许攸自幼与曹操十分要好,官渡之战中,许攸背叛袁绍投奔曹操后,建议曹操偷袭乌巢,使曹操大获全胜。后曹操夺取冀州,亦有许攸之功。许攸因此居功自傲,乃至得意忘形,对曹操经常口出戏言,甚至称呼曹操小名,在正式场合亦不知收敛。在一次聚会上,许攸对曹操说:“阿瞒,你没有我,不会得到冀州。”曹操一听哈哈大笑道:“你说的一点不错。”嘴上虽这么说,心里却非常不高兴,以为许攸无礼太甚。后来,许攸率随从出邺城东门,又得意对左右从人说:“他们曹家没有我,不可能出入此门。”此话传到曹操耳中,终于忍无可忍,下令杀死许攸。
在上述《魏略》记载的史料中,许攸从有功之臣到最终的悲剧,深刻揭示了为何再好的关系也经不住言语的伤害。这一现象的核心,根植于人性中对于尊重、认可与地位感的强烈需求,以及对批评、反驳及背后贬低的本能抵触。
首先,曹操作为一代枭雄,其内心对于权威、尊严及地位的维护有着极高的敏感度。许攸虽在官渡之战及冀州之战中立下大功,但他随后的言行举止却严重挑战了曹操的权威底线。尤其是在正式场合对曹操直呼小名,并多次以功臣自居,公开宣称曹操的成就离不开自己,这种态度无疑是对曹操领导地位的直接挑衅,触动了曹操最为敏感的神经。
其次,人性的普遍规律是,每个人都渴望得到他人的尊重与认可,尤其是来自重要人物或社会地位的认可。曹操作为一方霸主,其内心对于认可的需求同样强烈。然而,许攸的言行非但没有给予曹操应有的尊重,反而通过自我吹嘘和贬低对方的方式,削弱了曹操的权威形象,这在曹操看来是难以容忍的。
再者,背后被小觑贬低更是人性中的大忌。许攸在出城时对随从的言论,进一步加剧了曹操对其的不满与愤怒。这种在背后贬低上司或合作伙伴的行为,不仅破坏了双方的信任基础,更触犯了人际交往中的基本道德准则。对于曹操这样心思缜密、权谋深重的领导者而言,此类行为无疑是自寻死路。
曹操杀掉有功之臣许攸的原因,表面上看是许攸的言语伤害了双方的关系,实则深层次反映了人性中对于尊重、认可与地位感的强烈需求,以及对批评、反驳及背后贬低的极度抵触。许攸的言行触及了曹操的权威底线,破坏了双方的信任基础,最终导致了这场悲剧的发生。这一事件也警示我们,在任何关系中,都应保持必要的尊重与谦逊,避免因言语不当而伤害彼此的感情与信任。
谄媚,是谄媚者的通行证
有人说,中国古代的官场,“谄”字可谓一大真言,谄媚是不少人的晋升之道,亦是屡试不爽的法宝。如果我们不能以一种健康的心理来抵制“谄媚”的进攻,难免会被谄媚者迷惑了双眼,变得飘飘然起来。
安禄山是一个出生于营州的胡人。幽州长史张守首先发现他武勇善战,让他做军中的战将。他也不负所望,屡立战功。但是,在开元二十四年四月与奚、契丹的作战中吃了败仗,张守追究他的战败之罪,决定将他处斩。行刑时,安禄山大叫:“杀我安禄山,还有谁能破契丹?”
张守忽有所悟,命令停止行刑,决定派人把安禄山送到长安,请唐玄宗处置。玄宗因为不忍为一次战败而失去一员镇边的战将,于是赦免了安禄山。
安禄山口齿伶俐,又善于阿谀逢迎。他千方百计谋求发迹显达之路,企图称霸朝堂。平日,从将相到宦官,不论尊卑,他都要进行笼络。遇有机会便设宴相请,或行贿送礼以取悦于人。同时,他又不间断地摇唇鼓舌,自我吹嘘。因此,唐玄宗听到的是对安禄山的一片赞美之声。有人说他是勇将,有人说他是忠臣。于是,唐玄宗在温泉宫初幸杨玉环的第二年,擢升安禄山为营州都督。
安禄山利用自己的胡人身份,故意在玄宗面前装出一副呆头呆脑的样子,以装疯卖傻来骗取玄宗的宠信。有一次,玄宗引他与太子李亨相见。安禄山对太子故意直立不拜。左右催他行礼,他却故作糊涂地反问:“臣为藩人,不识朝仪,不知太子是什么样的官?”玄宗信以为真,便告诉他太子是储君,“朕百岁之后,传位于太子”。安禄山这才做出恍然大悟的样子谢罪说:“恕臣愚钝,只知陛下,不知太子,臣罪该万死。”一边说,一边对太子行礼。玄宗见此,感叹不已,特别对他的淳朴坦诚赞许不已。
安禄山当上了都督以后,更加卖力地取信于玄宗。同时,由于他在边疆又立下了战功,于天宝元年被封为平卢节度使。天宝四年,即杨玉环被册封为贵妃的那一年,他又大破奚和契丹,更加得到了玄宗的宠幸,命他兼任御史大夫。后又兼河东节度使。
安禄山是个大腹便便的大汉,但每次入朝见玄宗时,他都是欢快地跳起胡人之舞,以取悦于玄宗。有一次,玄宗指着他的大肚子问:“爱卿的大肚腹内,到底装满何物?”安禄山答道:“并没有什么稀奇之物,这里满装的都是对陛下的赤胆忠心,故而如此庞大。”玄宗爱其应答机敏,大加赞赏。
细心的安禄山很早就发现了杨玉环对玄宗的影响力,所以他想方设法要取得杨玉环的信任,以便借她的裙带关系实现自己的狼子野心。一天夜里,安禄山又进宫觐见玄宗。他看到玄宗和杨玉环并排坐在一起。他首先向杨玉环行礼拜见。玄宗一见,面露愠色,责其无礼。安禄山坦然答道:“如陛下所知,臣乃胡人。胡人之礼,总是以女为先。所以臣依胡俗,先朝拜国母。国母乃是大唐的母亲,臣得以拜见如此花容月貌的国母,实在是荣幸之至。”杨贵妃听后心花怒放,玄宗也随之放声大笑。于是,安禄山又趁热打铁,说:“臣请为国母跳胡人之舞,为国母遣怀。”然后,他就做出滑稽的姿态,开始为杨玉环跳舞。
在杨玉环的请求下,玄宗把长安御苑的永宁园赐给他作为私邸。又让他与杨家一族的杨国忠、韩国夫人、秦国夫人、虢国夫人结成兄妹之谊。安禄山见玄宗对自己如此信任,又生一计,突然提出了一个古怪的要求:“陛下既已深知臣对陛下的忠诚绝不亚于任何臣子,因此,臣冒昧奏请,容臣将美丽的国母娘娘,奉为臣的母亲。”听安禄山这样说,唐玄宗并不责怪,反而觉得安禄山是个值得宠信的人。于是玄宗笑呵呵地问安禄山:“莫非这也是胡人的习俗吗?若奉贵妃为母,朕又是你的什么人?”“此事何须臣再奏明,臣本是陛下的赤子。”就这样,安禄山成了杨贵妃的养子。
由于得到了玄宗的特殊批准,杨玉环的这个“儿子”可以自由地进出除了皇帝和宦官们才可以出入的地方。唐代有“三日洗儿”的风俗,小孩生下三天之后,母亲要给他洗澡。天宝十年(751)正月三日,亦即安禄山过罢生日的第三天,杨贵妃为安禄山作“三日洗儿”。安禄山为了让杨贵妃高兴,不仅像个婴孩般地让她给自己洗澡,洗完后还躺在杨贵妃用锦绣料子特制的大被服中,让宫女们抬着他在庭院中转来转去。从此宫中都称呼安禄山为“禄儿”。玄宗听说这件事以后,责备安禄山太过分了,安禄山笑嘻嘻地说:“陛下所言甚是,虽是母后,这样戏耍孩儿,也未免太过分了。臣乃陛下赤子,对臣如此胡来,成何体统,嘿嘿。”面对安禄山这副嬉皮笑脸的样子,玄宗也是哭笑不得。就这样安禄山利用自己可以自由出入宫禁的特许,与杨贵妃打得火热。
安禄山凭借着与杨玉环的裙带关系,赢得了玄宗的宠幸,也赢得了充分的准备时间。天宝十四年,他发动叛乱,攻城略地,直逼长安。玄宗不得已,带着杨玉环及其他人逃往西蜀避难。途中,由于护驾的士兵对杨国忠及杨玉环的误国深感气愤,杀死杨国忠,并逼迫玄宗在马嵬坡把杨玉环用白绫绞死。
真诚的赞美与谄媚奉承,二者有本质之别。前者源自心底的善意与欣赏,而后者则是出于自我利益的算计,利用人们追求赞誉的本性,以过度或不实的恭维为工具,试图拉近关系,获取所需。谄媚者常常违背事实,抛弃原则与公正,以浮夸之辞构建虚幻的光环,将谬误粉饰为真理,将丑陋美化为美好,将平凡抬高至非凡,乃至将昏庸之君捧为圣明之主。这样的赞誉,如同廉价的诱饵,实为谄媚者追逐个人利益的手段,是对权力的谄媚与妥协。
安禄山能够从一个战败待斩的将领,逐步崛起为权倾一时的节度使,并最终发动叛乱,其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他精准地把握了人性,特别是唐玄宗及其周围人的虚荣心、喜听美言以及认可需求等弱点,通过一系列谄媚奉承和巧妙操作,逐步赢得了信任与权力。
首先是利用上位者的虚荣心与认可需求获得认可。安禄山初时凭借武勇善战获得战功,但他更懂得利用这些战功进行自我包装和吹嘘,不断向唐玄宗展示自己的能力与价值,满足玄宗对于边疆稳定的虚荣心。安禄山故意在玄宗面前装出一副呆头呆脑的样子,通过“不识朝仪”等情节,展现出一种淳朴无知的形象,实则是在降低自己的威胁感,同时用“赤胆忠心”的言辞加深玄宗对他的信任。这种反差增强了玄宗的认可感,认为安禄山是忠诚且无害的。
其次是谄媚奉承广泛笼络人心从而大肆构建关系网,安禄山不仅限于对玄宗的谄媚,他还广泛结交朝中权贵,从将相到宦官,都通过设宴请客、行贿送礼等方式进行笼络,形成了一个庞大的关系网。这使得他在朝中拥有了众多支持者,为他日后的行动铺平了道路。安禄山敏锐地察觉到杨玉环在玄宗心中的地位,于是刻意讨好她,甚至不惜认其为母,利用这种特殊关系进一步巩固自己在玄宗心中的地位。这种举动极大地满足了杨玉环的虚荣心,也让她成为安禄山在宫中的内应。
通过不断的谄媚奉承和虚伪地忠诚表现,安禄山逐渐赢得了玄宗的完全信任,不仅得以免除死罪,还被封为节度使,掌握了军事大权。
从众只因我们想被集体认可
先来看一则网络上的笑话。2003年“非典”的时候,大家抢着买盐;2007年流感的时候,大家又在疯狂抢着买盐;2011年日本福岛核事故的时候,大家热情依旧,继续抢着买盐。只有一位大妈甚是淡定,别人问:“阿姨啊,别人都在抢着买盐,你怎么不去呀?”大妈说:“我家里2003年时买的盐还没吃完呢!”尽管专家说,吃盐不防辐射,可是“造谣一张嘴,辟谣跑断腿”。有没有想过,为什么会有这么普遍的从众行为?
从众指的是,为了消除真实的或者想象出来的团体压力而改变自己的行为或者信念,并且团体并没有提出直接要求,个体也没有改变行为的充分理由。
从众行为,这一普遍存在的社会心理现象,其根源深植于人性之中,尤其是个体对认可、归属感和认同感的强烈需求。在集体或团队环境中,这种需求被进一步放大,促使个体在行为、信念乃至信息判断上趋向于与群体保持一致,即便这些行为或信念可能并非完全基于个人理性或事实依据。
首先,从个体对认可的需求来看,人们普遍渴望得到他人的接纳、喜欢和尊敬。在集体中,为了获得这种正面的情感反馈,个体会不自觉地调整自己的行为或观点,以符合群体的主导标准或规范。这种追求认可的行为,实际上是一种社会适应策略,帮助个体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减少被排斥或孤立的风险。
其次,归属感作为人类基本的社会需求之一,在从众行为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人们渴望成为某个群体的一员,享受群体带来的安全感和情感支持。当个体感受到自己与群体存在分歧时,为了避免被边缘化或排斥,他们可能会选择放弃个人见解,转而遵循群体的意见或行为模式。这种对归属感的追求,促使个体在面对群体压力时,更容易产生从众行为。
再者,认同感也是推动从众行为的重要因素。在集体中,个体往往希望自己的身份、价值观和行为方式与群体保持一致,以获得自我认同和群体认同的双重满足。当群体中的大多数人都持有某种观点或采取某种行为时,个体为了保持与群体的一致性,可能会放弃个人的独立思考和判断,选择跟随大多数人的脚步。这种对认同感的追求,使得从众行为在集体中得以广泛传播和持续存在。
总之,从众行为源自于人性中个体对认可、归属感和认同感的需求。在集体团队中,这些需求被放大并转化为强大的社会压力,促使个体在行为、信念和信息判断上趋向于与群体保持一致。虽然从众行为有时能够帮助个体更好地融入集体、获得社会支持,但也可能导致盲目跟风、忽视真相等负面后果。因此,在集体生活中,我们既要尊重群体规范、寻求归属感和认同感,也要保持独立思考和判断能力,避免盲目从众。
基于让集体认同的归属感而导致的从众行为,在历史和现实生活中都有许多案例。这种从众行为往往源于个体对归属感和集体认同的渴望,使得他们在面对群体压力或期望时,选择调整自己的行为、态度或信念以符合群体的规范或期望。
在团队或组织中,成员们为了维护团队的凝聚力和一致性,常常会表现出从众行为。《资治通鉴》作为一部主要记载历史事件的史书,虽没有描述完全对应的实例,但可以从历史事件归纳总结团队中的从众行为。
决策过程中的从众
在团队讨论重大决策时,即使某个或某些成员对某个方案持有不同意见,但在团队氛围和大多数成员意见的影响下,他们可能会选择沉默或改变自己的立场以附和大多数人的意见。这种从众行为有助于快速达成一致,但也可能导致决策缺乏全面性和创新性。在《资治通鉴》中,我们可以从古代君臣议事、将领决策等场景中看到类似的心理机制。例如,在面临重大战役时,将领们可能会倾向于跟随主帅的意见,即使他们内心有不同的看法,也会因为对主帅权威的认同和团队凝聚力的维护而选择从众。
任务执行中的从众
在团队共同执行某项工作任务时,如果大多数成员都采取某种特定的方式或方法来完成任务,那么其他成员即使原本有不同的想法或方法,也可能会选择跟随大多数人的做法。这种从众行为有助于保持团队行动的一致性,但也可能导致工作效率的降低或创新性的缺失。
在现代企业中,这种从众行为尤为常见。员工们可能会因为担心自己的不同做法会被视为异类或被孤立,而选择跟随大多数人的步伐。而在《资治通鉴》中,我们也可以看到类似的现象,如士兵们在战场上往往会跟随将领的指挥行动,即使面临危险也会保持队形和步调的一致。
团队文化塑造中的从众
团队文化是一个团队长期形成的共同价值观和行为规范。在团队文化塑造的过程中,成员们会不自觉地受到团队氛围和大多数成员行为的影响,从而逐渐接受并内化这些价值观和行为规范。这种从众行为有助于形成团队独特的文化氛围和凝聚力。在《资治通鉴》中,虽然没有直接描述团队文化塑造的过程,但我们可以从古代国家的治理、军队的训练等场景中看到类似的文化传承和塑造过程。例如,在军队中,士兵们通过长期的训练和战斗实践,逐渐形成了共同的战斗意志和纪律观念,这种文化氛围的塑造离不开从众心理的作用。
东汉灵帝时期,张角创立的太平道的迅速崛起并发动动摇汉朝统治根基的黄巾起义就是一起在极端环境威胁下充分体现群体从众心理的人性的典型案例。
东汉末年,瘟疫横行,民众生活在恐惧与绝望之中。张角适时出现,利用医术和符水等手段为民众治病,这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民众的痛苦,也赢得了他们的初步信任。在瘟疫和动荡的社会背景下,民众急需精神寄托和未来的希望。张角创立的太平道,宣扬平等、和平、富足的理念,正好契合了民众的心理需求。
张角不仅使用草药治疗疾病,还辅以符水、咒语等神秘手段。这些手段虽然在现代医学看来并无科学依据,但在当时却给了患者极大的心理暗示和安慰,使他们相信张角的医术和太平道的神力。随着张角治愈的患者数量增加,这些患者及其家属成为了太平道的忠实信徒,并通过口碑传播将太平道的信仰传递给更多的人。这种基于信任和亲身体验的传播方式,使得太平道的信徒数量迅速增长。
张角将信徒组织起来,形成了一定的组织结构。这种组织化不仅增强了信徒之间的凝聚力和归属感,还使得太平道能够更有效地进行宣传和动员。张角作为太平道的领袖,他的言行举止对信徒具有极大的影响力。他通过自身的努力和成就,为信徒树立了榜样,激发了他们追随太平道的热情和决心。在太平道信徒数量不断增加的过程中,从众心理的羊群效应逐渐显现。越来越多的人看到周围的人加入太平道并得到了某种程度上的帮助或安慰,于是也纷纷效仿。这种从众行为加速了太平道信徒的激增,使得张角的势力迅速扩大,最终导致了黄巾起义的爆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