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首页
关灯
护眼

Z 一个冷门的人性特点

有一种非常普遍但又不为人所熟知的人性特征叫期必,自己心里有一个期待,期待事情必定会怎样,不符合他的期待就拒不接受,支持他的结论的论据就放大,不支持他的结论的论据就自己找解释化解!这种人性特征其实非常普遍,可谓人人皆有但却藏的很深,不经挖掘难以发现。

《论语·子罕》有言:

“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孔子所言的短短八字,道尽了做人的道理:

一无臆测心,不要主观臆断,推断要有理有据;

二无期必心,不要绝对肯定,做事要看淡结果;

三无固执心,不要固执己见,相处要学会变通;

四无自我心,不要自以为是,做人要坚持利他。

“期必”是一种人性的弱点,表现为人们往往按照自己的期望和标准来判断事情。当事情符合自己的期望时,人们容易相信;而一旦不符合,就可能拒绝接受。 这种以自我期望为导向的判断方式,常常导致对现实的误判和偏见。

人性是复杂而多变的,其中既包含了善良、宽容等积极面,也包含了自私、固执等消极面。而“期必”正是人性中消极面的一种表现,它可能导致人们过于主观、偏执,难以客观地看待事物。

因此,要克服“期必”这种人性弱点,就需要保持开放和客观的态度,尽量以事实和证据为依据来判断事情,而不是仅凭个人的期望和偏见。同时,也要学会接受和面对不符合自己期望的现实,这样才能更好地适应和应对复杂多变的世界。期必人性特征产生的几个心理学解释:

n 认知偏差:人们倾向于寻找、解释、记忆信息的方式,使其与自己的期望一致。更容易记住与自己期望相符的信息,而忽略不一致的信息。而且人们在做出判断时往往会过度依赖最初获得的信息作为参考点。

n 情绪因素:人们倾向于保留正面信息,而忽视负面信息。在某些情况下,负面情绪也可能导致人们过度关注不符合期望的信息。

n 社会认同:人们希望保持与自己群体一致的观点,在群体中,人们可能会压抑个人怀疑,以保持群体和谐。

n 心理防御机制:人们倾向于维护积极的自我形象,并试图减少内心冲突,避免面对与自己信念不符的事实。

Z 你所有的痛苦,都来自期待过高

痛苦,这一普遍而深刻的情感体验,渗透于我们生活的每一个角落。它可能源自工作的压力、情感的纠葛、人际关系的错综复杂,虽屡见不鲜,却很少有人能为其勾勒出一个精准无误的轮廓。

本质上,痛苦是一种内在的感受,一种情绪的波动,它源自心灵的激荡,无固定方向地触动我们的心理世界。这份感受极为主观,虽无形无相,却拥有撼动人心的力量,其影响力之深广,往往取决于我们内心的状态与选择。

值得注意的是,痛苦并非永恒不变的实体。许多人都有过这样的体验:昔日令人心碎欲绝、仿佛世界末日般的经历,在时间的洗礼下,逐渐变得云淡风轻,甚至变得微不足道。那些曾经刻骨铭心的痛苦感受,也在不知不觉中淡出了记忆的舞台。

可以说,痛苦既非真实存在的坚固壁垒,亦非无法逾越的鸿沟。在面对痛苦时,我们并非被动的承受者,而是拥有主动权的掌舵者。我们可以选择是否受其影响,是否让其左右我们的情绪与人生。

追溯痛苦的核心根源,不外乎三点:一是对自己期待过高,二是对外界的期待过高,二是让他人对自己的期待过高。一旦我们能够深刻领悟这些,并主动地去调整与掌控,那么,在很大程度上,我们就能够摆脱痛苦的束缚,迈向更加快乐与自由的人生境界。

n 痛苦之一:对自己期待过高

许多人包括我年轻时,都有想要做一番大事业的热血。可是现实残酷,总是无尽失意。直到后来慢慢明白,人生本就太多不可掌控之事。在那些力所不及的领域或者不可为的事情上盲目怀有高期待,无异于自寻烦恼,伤人亦伤己。

当我们对自己的期望过高时,会无形中给自己施加巨大的压力。这种压力可能源于对完美的追求、对成功的渴望或是自我价值的证明。然而,现实往往难以完全满足这些高标准,因而我们经常会感到挫败、自责和不满。长期对自己期待过高可能引发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因为无论取得多少成就,都可能觉得不够,从而陷入无尽的追求与不满足的循环中。

因此,我们需要做的学会自我接纳,认识到自己的局限性,设定合理且可实现的目标,同时培养对失败的容忍度,是缓解这种痛苦的关键。

n 痛苦之二:对外在期待过高

如果你对外在有一个很高的期待,期待外在能够满足自己内心的所有想法,坚信所有事情都能按照自己所期待的方向发展。倘若这些期待最终都难以如愿以偿,这时候,随之而来的便是情绪的波澜与内心的痛楚。

举个例子,比如你跟几个朋友一块儿去吃饭,然后吃完你把单买了。这本是一件很正常的小事,但你买单之后可能会产生一个期待:其他人改天能够回请你。如果他们并没有回请,这次买单这件事可能就会成为你的痛苦来源(虽然不大)。

因为你一旦有了这样的期待,可是等了对方一个星期甚至一个月都没有下文那么你就会觉得自己好像挺吃亏的,别人都是一群"白眼狼",你会感觉到越来越后悔,觉得不甘心内心痛苦。

显而易见,这一切皆源于你对外在的过高期待。一旦期待落空,负面情绪便如潮水般涌来,让人难以自持。实则,人生诸多苦楚,往往源自自我设定的牢笼。若能适时降低期待,那么失望的频率自会大幅降低。而当事情的发展超乎预料,带给我们的将是意外的喜悦与满足,这就是幸福的秘诀。

我们往往对外部环境抱有特定的期待,如工作环境、人际关系、社会认可等。然而,这些外部因素往往受到众多不可控因素的影响,难以满足每个人的期望。当外在现实与内心期待产生巨大落差时,我们会感到失落、失望甚至愤怒。这种情绪反应不仅影响心情,还可能破坏人际关系和社交环境。这就需要我们培养灵活的心态,接受并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同时专注于自己能够控制的部分,如提升个人能力和态度,以减少对外部环境的过度依赖和期待。

因此,学会放下过高的期待,并非意味着向命运低头,随波逐流,而是一种深邃的智慧——它教会我们专注于力所能及之事,将那些无法把握的因素轻轻放下。如此,方能在人生的旅途中,走得更加从容与自在。

n 痛苦之三:让他人对自己期待过高

引发痛苦的另一根源,在于让他人对自己有了过度的期望。社会上有些人为了更好的融入团队,乐于助人,对别人的帮忙请求总是来者不拒。他本以为利用闲暇时光伸出援手并无大碍,却不料这渐渐成为了一种无形的枷锁。众人渐渐将他视为“万能钥匙”,每当遇到困难,不论他是否分身乏术,都会自然而然地寻求他的帮助。而他碍于情面,一再妥协,最终却深陷于无法言说的痛苦之中,无所适从。

究其根源,正是他无意间让别人对他形成了过高的期待。在众人眼中,他成了那个“有求必应”的老好人,一旦有求于他而遭拒,便会引发强烈的心理落差。毕竟,人们总是习惯于以美好的预设去衡量他人,一旦这预设被打破,失望与不满便随之而来,甚至可能打败原本的好印象,认为他并非那般乐于奉献。这便是人性中复杂而微妙的一面。

同样,生活中另外一些处事高手则非常善于做他人的预期管理。比如一些人在人际交往中常采取一种“预防针”策略,跟身边的人经常说:“我性情急躁,易怒,若有时言语不当,还请多多包涵。”通过这样的人设传递避免了他人对其寄予过高的情绪期望。这样的预先声明,能让别人在面对他的情绪波动时更加宽容与理解。

当他人(如家人、朋友、上司等)对我们寄予过高期望时,我们可能会感到沉重的社会压力和角色冲突。这种压力迫使自己不断迎合他人的期待,而忽视了自己的内心需求和感受。长期让他人设定自己的目标和价值观,可能导致我们对自我认同的迷失。可能会感到迷茫、无助,甚至产生自我否定的情绪。因此我们需要学会设定个人边界,勇敢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和需求。同时,增强自我意识和自我价值感,明确自己的目标和价值观,以更好地应对外界的期待和压力。

无论是对自己的期待、对外在世界的期待,还是他人对我们的期待,都需要我们保持一份清醒与理智。唯有在期待与被期待的尺度上找到平衡点,我们才能在生活中少些烦恼,多些自在与幸福。毕竟,大多数时候,我们的痛苦并非源自外界,而是源于内心那份难以言说的期待与失落。

Z 一意孤行可能源自苻坚的期必心

东晋孝武帝宁康三年(公元375年),前秦丞相王猛(字景略)病逝。临终前,他再三告诫前秦王苻坚,不要谋取东晋,因为统一天下的时机根本不成熟。但苻坚在统一北方之后,就忘记了王猛的遗言。太元七年(公元382年)十月,苻坚在太极殿接见群臣,迫不及待地说:"我继承大业**十年了,四方大致平定,只剩东南一隅还没有接受王道的教化。我想亲自讨伐晋朝,怎么样?"

秘书监朱彤说:"陛下奉行上天的旨意,肯定是有征无战,晋主不是投降,就是葬身江海之中。这是千载难逢的好机会。"

苻坚兴奋地说:"这是我的志向!"

尚书左仆射权翼说:"过去商纣王无道,只因朝中有微子、箕子、比干三位仁人,周武王尚且回师,不去讨伐,如今晋朝只是衰弱,没有大罪。谢安、桓冲又是江南出类拔萃的人才,君臣和睦,内外同心,不可图谋。"

苻坚的脸色一下子沉了下来。他默然良久,才说:"诸君不妨都谈谈自己的想法。"太子左卫率石越马上说:"陛下,如今岁星镇守斗宿,这是福临吴地的征兆,讨伐他们,必遭天祸。况且晋朝占据长江天险,百姓也为他们所用,恐怕不宜讨伐。"苻坚反驳道:"天道幽远,很难说清楚。周武王伐纣,也是迎着岁星的方向,也违背了占卜的结果。夫差、孙皓都占据江湖之险,也未能逃脱灭亡。我有雄师百万,即使投鞭长江,也足以断流,他们又能依赖什么天险!"

石越说:"陛下说的三个国家,国君都淫虐无道,所以容易攻取。晋朝虽然无德,却无大罪。希望陛下按兵不动,等待时机。"

群臣也纷纷发言,各种见解争论得十分激烈。

苻坚叹了口气,说:"古人说:'筑舍道旁,无时可成。'看来我必须自己决断了。"散朝以后,他单独留下阳公平苻融,对苻融说:"自古决定大事的人,不过一两个臣子。众人议论纷纷,莫衷一是。我和你决定吧!"

苻融说:"陛下,讨伐晋朝有三难:一是天道不顺;二是晋朝无衅;三是我朝征战频繁,百姓有畏敌之心。反对伐晋的都是忠臣,希望陛下听取他们的意见。"苻坚脸色一变,生气地说:"连你也这么说,我还能指望谁!"

苻融流着眼泪说:"晋朝的确无法消灭,大动干戈对我们不利。臣的忧虑还不止这一点。多年来,陛下宠信的鲜卑人、羌人、羯人布满京都,陛下一旦出征,后方空虚,只怕变生肘腋。陛下常把王景略比成诸葛武侯,难道忘了王景略的遗言吗?"苻坚根本听不进去。但他也感到困惑,以前秦和东晋的力量相比,伐晋犹如秋风扫落叶一样,为什么群臣纷纷反对呢?连太子苻宏也特地进言,不赞成伐晋。苻坚十分苦恼。

只有一个人积极支持苻坚伐晋,那就是冠军将军、京兆尹慕容垂。他主动对苻坚说:"陛下,强并弱,大吞小,这是自然的趋势。陛下神明英武,又顺应天时,威加海外,军中雄兵百万,手下良将满朝,小小的江南竟敢违抗王命,怎么能把他们留给子孙后代呢?《诗经》说:'谋夫孔多,是用不集。'这样的大事陛下自己决断就可以了,何必征询群臣的意见呢?当年晋武帝平定东吴,只依靠张华、杜预几个大臣而已。要是听了诸臣的意见,怎么能建立统一天下的功业呢?"苻坚一下子又兴奋起来,情不自禁地说:"能和我平定天下的人,只有卿一个!"

苻坚最宠信一个名叫道安的和尚,群臣就委托他劝说苻坚。十一月的一天,苻坚和道安同车游览东苑。

苻坚兴致勃勃地说:"朕将和公南游吴越,泛舟长江,亲临沧海,那该多快乐呀!"道安乘机说:"东南一带低洼潮湿,瘴气横生,虞舜游而不归,大禹往而不返。这种地方有必要劳动陛下大驾吗?"

苻坚微微一笑,说:"上天养育了万民,并给他们确立了君主,确立君主就是为了统治万民,朕怎敢怕苦呢?像公说的那样,古代帝王都不用征伐了。"

道安说:"一定要讨伐的话,陛下也应驻践洛阳,派使者给他们送去劝降书,让各路大军紧随其后,他们一定会俯首称臣。"

苻坚摇摇头,不再谈这个问题了。

他宠幸的张夫人忧心忡忡地劝他说:"妾听说天地生万物,圣人治天下,都是顺其自然,因此,功无不成。如今朝野上下都认为不可伐晋,陛下却一意孤行,这是为什么?《尚书》说:'天聪明,自我民聪明。'上天尚且要依靠下民,何况人君呢?"

苻坚不耐烦地说:"军旅之事,妇人不要干预。"

他最宠爱的小儿子苻选也劝他说:"国家的兴亡取决于是否重用人才。阳平公是国家的谋主。陛下却违拗他;晋朝有谢安、桓冲,陛下却要讨伐他们,臣深感疑惑。"

苻坚训斥道:"天下大事,小孩子懂什么!"

他终于拒绝了所有人的劝告,一心一意地准备着南下伐晋。

淝水之战是历史上一次非常知名的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经典战役,史书上不乏各种讨论强大的前秦为何会战败的种种缘由,从另一个角度看,或许苻坚的失败在战争开始前已经注定了结局。《资治通鉴》中这篇史料非常生动地展现了前秦王苻坚在决定伐晋过程中的决策过程。我们可以看到的是,苻坚在攻打东晋前的行为表现体现了一种强烈的期必心人性特征,即过分坚持自己的预期而忽略了实际情况和其他人的建议。他内心有一个明确的期待,即统一中国,实现霸业。这种期待使得他对不符合自己预期的信息和意见产生了强烈的抵触和排斥。

他不断放大支持自己伐晋的论据,如认为自己兵力强大,足以横扫江南;同时,他对自己不喜欢的论据则进行化解或忽视,如群臣关于天道不顺、晋朝无衅、百姓畏敌等反对意见,都被他以各种理由反驳或置之不理。

此外,苻坚在决策过程中也表现出了固执和独断的一面。他拒绝了包括太子、权臣、高僧、甚至宠爱的妻子和儿子在内的所有人的劝告,坚持按照自己的意愿行事。这种固执和独断也是期必心特征的一种体现,即对自己心中的期待和结论有着不可动摇的信念。这种心理导致他做出了错误的判断,最终在淝水之战中遭遇惨败。

Z 以市井之志利其身,以君子之心望于人

汉高祖刘邦在建立汉朝后,为了酬谢那些在“楚汉之争”中立下汗马功劳的将领,分封了一些异姓王。然而,随着汉室江山逐步稳固,刘邦开始担忧这些异姓王可能会威胁到刘氏的统治,于是逐渐铲除了他们。在这其中,楚王韩信的遭遇尤为引人注目。

韩信,原本是刘邦麾下的将领,在楚汉争霸的关键时刻发挥了重要作用。他献策帮助刘邦夺取了三秦之地,并随后北上攻灭了魏、赵、燕、齐等割据势力。在楚汉决战之际,韩信拒绝了项羽的招揽,坚定地站在刘邦一边,并在垓下之战中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可以说,如果没有韩信的卓越贡献,刘邦能否最终获胜还是未知数。

然而,韩信的结局却颇为悲惨。在他攻灭齐国后,未经刘邦同意便自立为假齐王,这使得刘邦极为不满。尽管张良和陈平及时劝说刘邦,让他暂时接受了韩信的要求,但这无疑加深了两人之间的裂痕。

当时韩信手下有个叫蒯彻的谋士看出了此事的玄妙,于是他对韩信说:“勇略震主者身危,功盖天下者不赏。大王戴震主之威,挟不赏之功。归楚,楚人不信;归汉,汉人震恐。与其这样不如与楚汉三分天下,鼎足而居。”从韩信的处境来看,蒯彻的这个建议是最有利的。可这时韩信却念起了刘邦的好,说:“汉王遇我甚厚,我怎么可以背信弃义。”不该贪心的时候贪了,该狠心的时候却心软了。韩信曾说项羽为人婆婆妈妈,其实在这件事情的选择上,他与项羽又有何异。

在垓下决战前夕,刘邦约定韩信南下合围楚军,但韩信未能如期行动,导致刘邦在固陵遭遇楚军反击而失利。此事更加坚定了刘邦清除韩信的决心。

汉朝建立后,刘邦先是改封韩信为楚王,随后又以韩信窝藏项羽旧部钟离眛为由将其囚禁,最终降其爵位为淮阴侯。韩信被贬后,内心极为不满,认为自己不应与绛侯周勃、颍阳侯灌婴等人同列。有一次他去舞阳侯樊哙家做客,樊哙行跪拜礼恭迎恭送,并说:“大王竟肯光临臣下家门,真是臣下的光耀。”可韩信出门后却对旁人说道:“我这辈子竟然混到了跟樊哙这种人同列!”

不久后,阳夏侯陈豨被派遣前往北方防范匈奴。陈豨在离开之前向韩信辞行,韩信趁机唆使其在北方起兵反叛,并承诺自己将在京城作为内应。然而,韩信的计划被泄露,吕后和相国萧何迅速行动,将韩信诱入宫中并将其处决。在斩首之前,韩信叹息说:"我真后悔没用蒯彻的计策,结果竟上了这女人的当,这难道不是天意吗?"值得一提的是,韩信当年就是受萧何举荐被封为大将军,结果他的最后结局又是死在萧何手中,正所谓是“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对韩信之死做了这样的评价:“夫乘时以徼利者,市井之志也;酬功而报德者,士君子之心也。信以市井之志利其身,而以君子之心望于人,不亦难哉!”这段话的意思就是说:乘机坐地起价,这是市井之徒的行为;酬谢功劳,报答恩德,这是君子的行为。韩信以市井之志给自己谋利益,却希望刘邦以君子之心待他,这显然是很难实现的。

“以市井之志利其身,以君子之心望于人”这句话描绘了一种复杂的人性特征,即个人在追求自身利益时表现出市井小人的短视和自私,而在期望他人行为时却又秉持着君子的高尚标准。韩信因此被杀,恰恰说明了人性中这种双重标准的存在及其潜在的危险性。

韩信作为一位杰出的军事统帅,在楚汉战争中为刘邦立下了赫赫战功。然而,他在取得成功后,可能过于沉醉于个人的权力和利益,以至于在某些决策和行动上表现出了市井之志,即过分追求自身的利益,忽略了与他人的合作和共赢。这种短视的行为最终引起了刘邦的猜忌和不满。同时,韩信在对待他人时,可能又抱持着一种君子之心,期望他人能够像君子一样忠诚、正直、无私。然而,这种期望往往与现实存在较大的差距,因为并非所有人都能达到君子的标准。他期望自己的功绩能够带来持续的荣誉和权力,但未能充分认识到刘邦作为君主对于控制权力的必要性。这导致了韩信最终的悲剧结局。当韩信发现他人的行为不符合自己的期望时,他可能会感到失望和愤怒,进而采取一些过激的行动。这种人性中的双重标准导致了韩信的悲剧。他一方面追求自身的利益,另一方面又期望他人具备高尚的品质,这种矛盾使得他在处理与刘邦的人际关系时陷入了困境。最终,他的行为触怒了刘邦,导致了被杀的下场。

Z 欲擒故纵的拓跋宏

拓跋宏迁都

自从北魏道武帝拓跋珪建立北魏王朝以来,北魏的京都一直设在平城。平城地处僻壤,气候寒冷,风沙肆虐,与一个强盛的王朝极不相称。同时,要改革胡人的习俗,接受周、汉的传统,为扫平南齐、统一天下做准备,平城也不是理想的地方。因此,北魏孝文帝拓跋宏决心迁都洛阳。他担心朝中大臣反对,就提议大举进攻南齐,到时候迫使众人接受迁都的决定。他让太常卿王谌占卜,得了"革卦"。拓跋宏高兴地笑了:"哈哈……汤武革命,应乎天而顺乎人。没有什么比这个更吉利了。"

群臣沉默不语。担任尚书的任城王拓跋澄沉不住气了,他大声说:"陛下累世盛德,于中土称帝,现在出师征讨而不肯臣服的,不是夏桀、商纣,这时得到汤武革命的卦辞,不是好兆头。"

拓跋宏脸一沉,厉声说:"繇辞里明明说'大人虎变',怎么不是好兆头?"

拓跋澄也不肯让步,他说:"陛下龙兴已久,怎么如今却成了虎变呢?"

拓跋宏大怒:"社稷是我的社稷,任城王想阻挠众人的行动吗?"

拓跋澄不慌不忙地说:"社稷虽然说是陛下的社稷,但臣作为社稷的大臣,怎么能看到社稷有危险而不说话呢?"

拓跋宏沉默很久,才淡淡地说:"不过是各言其志,有什么关系呢?"

回宫以后,他把拓跋澄召进宫里,抢先对他说:"先前的革卦,此刻再与卿讨论一下。我在朝堂上发怒,是担心人人竞言,阻挠了大计,因此故意用声色震慑文武。想来卿明白朕的苦心。"

拓跋澄不明所以地问:"陛下是什么意思?"

拓跋宏屏退所有的侍从,吐了一口气,缓缓地说:"今日的举动,的确不容易。国家于北土兴起,迁至平城,这里是个用武之地,不可能推行文治。如今要移风易俗,道路实在艰难。"

拓跋澄还是不明白:"陛下是想……"

"朕打算因此迁居中原,卿以为如何?"

拓跋澄恍然大悟。

"陛下想卜居中土,以经略四海,好哇!这是周、汉两朝之所以兴起的原因。"

"可是,"拓跋宏面露难色,"北方人习常恋故,一提迁都,他们肯定惶恐不安。怎么办?"

拓跋澄摇摇头,不以为然地说:"陛下,自古以来,非常之事本来就不是常人所能。陛下的决策出自圣明的思想,他们又能做什么呢?"

拓跋宏顿时眉开眼笑,赞叹道:"任城王真是我的张子房!"

南齐武帝永明十一年(公元493年)六月,拓跋宏下令在黄河上修筑大桥,准备让南下大军从桥上跨过黄河。秘书监虞渊上书劝谏说,太平之主,不曾亲御六军,决胜于行阵之中。这是因为打了胜仗,算不上武德,打了败仗,则亏损威望。拓跋宏回复说,太平之主所以不亲理军事,要么是因为天下一统,没有敌人,要么是因为懦劣偷安。现在天下没有统一,如果懦劣偷安,那就非常可耻。九月下旬,阴雨连绵,道路泥泞。拓跋宏亲率大军从平城出发,直抵洛阳。九月二十九日,他身披戎装,跃马扬鞭,大有一脚踏平南齐的气概。群臣再也按捺不住了。他们不约而同地拥出来,跪倒在拓跋宏的马前。

拓跋宏不动声色地说:"国家的谋略已定,大军就要前进,诸公又要说什么?"

尚书李冲说:"今日的举动,是天下人所不愿意的,只有陛下想这样做。臣不知道陛下违众南行,究竟要到哪里去,臣等有其意无其辞。"

"卿想干什么?"

"以死请陛下收回成命。"

拓跋宏大发雷霆:"我正要经营天下,希望一统海内,而卿等儒生,屡屡怀疑大计。斧钺是有常法的,卿不要再说话了!"

说完,他策马就要走,却又被安定王拓跋休带着一群人拦住。他们泪流满面,苦苦劝谏,希望拓跋宏改弦更张。

拓跋宏见时机成熟,这才缓缓地说:"今日的举动规模不小,这样大规模的举动,却没有收获,怎么向后世交代呢?"

南安王拓跋桢说:"收获也不是一成不变的!"

"那好。朕世代居住在幽寒的北土,打算南迁中土。"拓跋宏接口说,"如果不南下伐齐,那就迁都这里。洛阳的风水可比平城好,王公感觉如何?这样吧,想迁都的站到左边,反对迁都的站到右边。"

拓跋桢说:"'成大功者不谋于众。'陛下如果放弃南下伐齐的计谋,只是迁都洛邑,这完全符合臣等的愿望,也是天下苍生的造化。"

群臣顿时一齐高呼万岁。当时有些旧臣并不愿意迁都,但他们惧怕南下伐齐,因此都不开口说话。就这样,迁都洛阳的计划终于确定下来。拓跋宏的迁都计划从此得以顺利实施。

北魏孝文帝拓跋宏(又称元宏)在迁都洛阳的过程中巧妙地利用了人性中的“期必”心理。这一策略体现在孝文帝故意提出南征南齐的计划,以便为迁都创造条件。具体来说,孝文帝的做法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步骤:

第一步先提出南征计划,孝文帝对外宣布打算南征南齐,是为了扩大疆域和提高北魏的地位。这一举动表面上看起来是一个军事行动,但实际上孝文帝的真实意图是推动迁都洛阳。

第二步顺坡下驴假装妥协,群臣出于对长期征战可能带来的损失和困难的考虑,纷纷反对继续南征。群臣的反对实际上正中孝文帝下怀,因为他期望通过这种方式来达到迁都的目的。面对群臣的反对,孝文帝假装妥协,放弃了南征的计划。但是,孝文帝随后提出迁都洛阳的提议,声称迁都能够更好地应对南方的威胁,并有利于北魏的发展。

最后,恩威并施顺势而为达成迁都目的:群臣考虑到迁都洛阳能够避免长期征战的风险,同时也能够促进北魏的繁荣发展,因此支持了孝文帝的迁都计划。孝文帝通过这种策略成功实现了迁都洛阳的目标。

通过上述过程可以看出,孝文帝巧妙地利用了群臣对于南征可能带来的不确定性和风险的担忧,以及对于国家稳定和发展的期望。他预测到了群臣会反对南征,并利用这一反对来推动自己的真正意图——迁都洛阳。这一策略正是基于对人性中的“期必”心理的深刻理解,即人们往往会根据自己的期望来做出判断,并且倾向于支持那些符合自己预期的提议。孝文帝的这一做法不仅避免了直接提出迁都可能引起的争议,而且还使得迁都成为了群臣共同支持的一项决策。这表明孝文帝是一位深谙人心、善于运用策略的政治家。

Z 一切都是难得可贵,没有什么是理所应当

霍光(西汉霍去病之弟)病重,皇上(汉宣帝)亲自到霍府慰问,为之涕泣。霍光上书谢恩,恳请将自己的食邑三千户,分给哥哥的孙子、奉车都尉霍山,封霍山为侯,祀奉哥哥霍去病的香火

当日,拜霍光的儿子霍禹为右将军。

三月八日,霍光薨逝。皇上及皇太后亲自参加葬礼,任命一位中二千石官员担任治丧官,赐给棺木和葬礼所用器具,都和皇帝规格一样,谥号为宣成侯。征调三河地区军队为霍光筑墓,又设置守墓园邑三百户人家,另设长、丞负责管理墓园。下诏免除他的后代子孙的赋税,给他们同等的爵位和采邑,世世代代如此。

夏,四月,立子刘奭为皇太子,以丙吉为太傅,太中大夫疏广为少傅。封太子外祖父许广汉为平恩侯。又封霍光哥哥的孙子、中郎将霍云为冠阳侯。

霍显(霍光之妻)听说立非霍家人为太子,愤怒到不能吃饭,气得呕血,说:“刘奭是皇上做平民时生的儿子,怎么能被立为太子?难道以后皇后有了儿子,反而只能封王吗?”于是教皇后(霍光之女,霍家人)毒杀太子。皇后多次召来太子,赐给食物,但太子的保姆和乳母总是先尝过之后再让太子吃,所以皇后拿着毒药,却没有机会下毒。

霍氏骄侈纵横。太夫人霍显大规模地兴修府邸,制作跟皇家一样的舆轿、辇车,车身彩绘,褥垫锦绣,黄金裹缠,又用皮革毛絮包在车轮外缘。侍女用五彩丝绸挽着辇车,拉着霍显在花园中游玩。霍显又与监奴(奴仆总管)冯子都淫乱。而霍禹、霍山也扩建住宅,在平乐馆纵马奔驰。霍云在该上朝的时候,数次请病假,私自出去,带领大批宾客在黄山苑中大张旗鼓地围猎,派他的一个仓头奴隶上朝去替他当班,群臣没有一个敢谴责他的。而霍显跟她的几个女儿,昼夜出入上官太后居住的长信宫,毫无顾忌。

皇上在民间的时候,就知道霍氏一家因长期地位尊贵,不能自我约束。等到躬亲朝政后,任命御史大夫魏相兼任给事中,进宫处理国务。霍显对霍禹、霍云、霍山说:“你们不能继承大将军的事业,如今魏相做给事中,如果有人离间你们,你们还能自救吗?”

后来霍、魏两家的奴仆因争夺道路发生冲突,霍家的奴仆一路追到御史府,要踹开御史大夫的大门,御史为此磕头谢罪,才作罢离去。有人把这件事告诉霍显,霍显等人才开始忧虑。

霍禹、霍山家中不断发生怪事,全家人都非常忧愁。霍山说:“丞相擅自减少宗庙祭祀用的羊、兔、蛙,可以以此罪名诛杀他。”于是,密谋由上官太后出面,宴请博平君王媪,召丞相魏相、平恩侯许广汉以下作陪。在酒宴上,由范明友、邓广汉奉太后之命,斩杀魏相、许广汉,趁机废黜天子,立霍禹为帝。密谋已定,还没有发动。

不久,皇上任命霍云为玄菟太守,太中大夫任宣为代郡太守。就在这个时候,阴谋泄露。秋,七月,霍云、霍山、范明友自杀。霍显、霍禹、邓广汉等被捕。霍禹被腰斩,霍显及霍氏女儿们都被斩首弃市。因霍氏一案牵连被诛杀的有数十家。太仆杜延年因为是霍氏旧人,也被免职。

八月一日,皇后霍氏被废,囚禁昭台宫。

霍氏家族被灭族的故事揭示了人性中的一个重要方面——期必心理,即人们在获得了一定的利益或地位之后,往往会认为这些利益或地位是自己应得的,并且会期望这种状态能够持续下去。正所谓“升米恩斗米仇”,这个故事源于古代,讲述的是在饥荒之年,一户富裕的邻居向贫困的邻居伸出援手,最初送去一升米,贫困的邻居对此感激不尽,认为这是救命之恩。然而,当富裕的邻居继续慷慨地给予更多的帮助,甚至达到一斗米时,贫困的邻居却开始心生不满,甚至怨恨富裕的邻居没有继续给予更多的帮助。‌这个故事深刻地揭示了人性中的一个复杂面:人们往往对小的恩惠心存感激,但当恩惠变得习以为常或不再增加时,却可能产生怨恨。它提醒我们,在帮助他人时要适度,避免让对方产生依赖心理,同时也要学会感恩,不要将他人的帮助视为理所当然。当这种期望受到挑战时,可能会产生不满、愤怒甚至采取极端措施来保护原有的利益。这也是所谓升米恩斗米仇的深层次缘由。

霍氏家族最初通过霍光的努力获得了巨大的权力和财富,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权力和财富逐渐被视为一种既定的状态,而非需要不断努力维持的东西。这种心理转变导致了对未来的贪婪和对失去现有地位的恐惧。随着时间的推移,霍氏家族成员变得越来越依赖于这种特权地位,这种依赖性强化了他们对于现状的维护欲望。霍显觉得太子出身微贱,觉得天下应当是她家的外孙继承,这是什么逻辑?觉得自己“该得的”东西被太子“夺走”之后,恨从心头起,恶向胆边生,竟然要谋杀太子,终于一步步导致了霍家的灭亡。

有一句很重要的话叫作:“一切都是难得可贵,没有什么是理所应当。”人性的弱点,往往就是把难得可贵的事情当成了理所应当,这样就不仅不知感恩,反而觉得世界对自己不公平了。

霍氏家族的经历提醒我们,任何恩宠都不是永恒不变的,应该时刻保持谦逊和感恩之心。一个人对未来的期望应该是适度的,而不是无止境的。过度的期望会导致失望和不满。面对外界的变化,重要的是能够及时进行自我反省,并作出相应的调整,而不是固执己见。

更新时间:2025-07-07 10:36: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