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首页
关灯
护眼

Z 好逸恶劳是人与生俱来的天性

“好逸恶劳”这一成语用来形容人们倾向于享受安逸而厌恶劳动的特性,它体现了人类倾向于寻求舒适和避免痛苦的本能。

好逸恶劳这个成语的出处故事源自南朝·宋·范晔所著的《后汉书·郭玉传》。在这个故事中,郭玉是东汉和帝时期的一位著名太医,他医术高明,尤其擅长把脉和针灸,治愈了许多病人。然而,郭玉在为不同社会阶层的人治病时,遇到了截然不同的效果。具体来说,当郭玉为平民百姓治病时,他能够全力以赴,因此治愈率很高。但当他为王公贵族们治病时,却常常感到为难,治疗效果也不尽如人意。郭玉总结了为达官贵人治病的“四难”:一是他们常常自以为是,不听从医生的建议,自用意而不任臣;二是他们对自己的身体不够谨慎,将身不谨;三是他们的体质可能较为虚弱,骨节不强,不能使药;四是他们好逸恶劳,生活习惯不良,导致身体容易出现问题。

在这个故事中,“好逸恶劳”作为第四难,特别指出了王公贵族们贪图安逸、厌恶劳动的生活习惯,这是导致他们身体容易出现问题并难以治愈的重要原因之一。郭玉总结的四难,不仅展现了他高超的医术,也深刻揭示了生活习惯对健康的重要影响。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勤劳的品质都是保持健康、取得成功的重要因素。相反,好逸恶劳、贪图安逸只会让人陷入懒惰和消极的境地,最终导致身体的衰弱和事业的失败。因此,我们应该以勤劳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努力培养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和价值观。

孟子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警示响彻千年,到现在倡导的征途漫漫惟有奋斗。之所以要提倡勤奋反对安乐,就是因为好逸恶劳是来自骨子里亘古不变的人性特征,因为好逸恶劳是人与生俱来的天性。

好逸恶劳通俗地外在表现就是“好吃懒做”中的懒惰。说懒惰是人性的普遍特征,并非指所有人在所有时刻都表现出懒惰,而是指懒惰作为一种心理倾向或行为模式,在不同文化和个体中普遍存在,且有其深刻的心理、社会及生物学基础。

从进化的角度来看,懒惰(或更准确地说是“能量节约”)有助于生物体在资源有限的环境中生存。在食物稀缺时,减少不必要的活动可以保存能量,提高生存机会。这种本能在现代社会虽然不再那么紧迫,但仍在潜意识中影响着人类的行为。

同时,人的大脑倾向于选择消耗能量较少的路径来处理各种信息或执行任务。这种“懒惰”的思维方式可以减少认知负荷,让大脑更容易处理日常事务。

从心理学角度来看,懒惰往往与即时满足的心理倾向相关。人们倾向于选择即刻就能带来快乐或满足感的活动(如刷手机、吃零食),而避免需要长时间努力或等待才能看到成果的任务(如学习新技能、健身)。懒惰也反映了自我控制力的局限性。当面对诱惑或困难时,人们的自我控制力可能会减弱,导致更容易选择轻松的道路。

从社会学角度看,虽然懒惰在不同文化中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和接受度,但大多数文化中都有对“勤劳”的推崇和对“懒惰”的批评。这种文化规范在一定程度上塑造了人们对懒惰的看法和行为。社会中的激励机制也会影响人们的懒惰程度。如果工作、学习或生活的环境缺乏足够的奖励或反馈机制,人们可能会失去动力,表现出更多的懒惰行为。

日常生活中懒惰的现象比比皆是,如职场拖延症,许多职场人士在面对复杂或繁重的任务时,会选择拖延,直到最后一刻才匆忙完成。这种拖延行为部分源于对任务的恐惧和逃避心理,也体现了懒惰心理在工作中的表现。

又比如多数人在下班后选择躺在沙发上刷手机而不是去健身房锻炼,学生可能因为懒惰而拖延作业、复习等学习任务,这都反映了懒惰心理对个体行为的影响。

总之,懒惰作为人性的普遍特征,其根源在于生物学、心理学和社会学等多个层面的复杂因素。理解和认识这些因素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管理自己的懒惰情绪和行为,促进个人成长和发展。

《资治通鉴》中记录了许多真实的历史人物和事件,也深刻揭示了好逸恶劳尤其是懒惰作为人性的弱点为什么能绵延千古、亘古不变。从中我们通过一些历史人物的行为和决策,可以间接地看到人性中的好逸恶劳对历史事件的影响。

皇帝懒政:在几乎所有的朝代,绝大多数的皇帝可能因为个人原因或政治环境而表现出懒政的倾向。他们可能不勤于政事,不关注国家大事,导致朝政荒废,官员懈怠,进而影响国家的治理和发展。历史上能勤政的皇帝屈指可数。

官员失职:一些官员可能因为懒惰或懈怠而未能履行自己的职责。他们可能不勤于处理公务,不深入了解民情,导致政策执行不力,问题得不到及时解决。这种失职行为不仅损害了政府的形象和公信力,也加剧了社会矛盾。

军事行动中的懈怠:在军事行动中,将领或士兵的懒惰可能导致战局的失利。他们可能不积极备战,不严格执行命令,导致战斗力下降,错失战机。这种懈怠行为不仅会影响战争的胜负,也会给国家和人民带来巨大的损失。

这些史料表明,即使是在拥有巨大权力和资源的情况下,人类仍然倾向于享受安逸,这符合“好逸恶劳”的人性特点。然而,过度沉溺于享乐往往会带来负面后果,比如导致政治腐败、社会动荡以及国家衰落等问题。

整理分析《资治通鉴》真实记录的史料,简单归集下历史上那些帝王好逸恶劳种种奇葩的表现:喝酒、堵伯、做买卖,狩猎……

n 喜欢酗酒的皇帝

西晋晋惠帝司马衷:性格软弱,沉迷于饮酒享乐,无法有效治理国家,最终导致八王之乱的发生。

西晋晋怀帝司马炽:晋惠帝之后的皇帝,同样有饮酒过度的问题,其在位期间朝政混乱。

n 爱好斗鸡堵伯的皇帝

唐朝唐中宗李显:非常喜欢斗鸡,甚至在宫中设立斗鸡场,经常组织斗鸡比赛,这让他无暇顾及朝政。

唐朝唐玄宗李隆基:晚年宠爱杨贵妃,沉溺于音乐和享乐之中,其中也包括斗鸡等游戏。

n 爱好堵伯的皇帝

南朝梁简文帝萧纲:他在位期间曾沉迷于堵伯,导致朝政荒废,最终被侯景之乱所取代。

北齐后主高纬:也热衷于堵伯,无心朝政,使得国家陷入混乱。

n 在宫中做买卖的皇帝

明朝明熹宗朱由校:他爱好木工活,还曾在宫中开设过商店,亲自制作并出售木器。虽然这种行为并不是典型的“做买卖”,但它体现了皇帝对于朝政的忽视。

南朝宋孝武帝刘骏:曾经在宫中开设店铺亲自参与买卖活动。

n 狩猎的皇帝(历史上但凡喜好武功的帝王皆好狩猎)

辽国辽圣宗耶律隆绪:非常喜欢狩猎,经常组织大规模的狩猎活动,有时会因此忽略政务。

金国金熙宗完颜亶:他喜欢狩猎,经常长时间离开京城,导致朝政荒废。

n 沉迷声色的皇帝

商纣王:历史上著名的暴君之一。他极度奢侈,宠爱妲己,并且建造了许多奢华的宫殿用于享乐。

东汉汉灵帝刘宏:他沉迷于享乐,喜好斗鸡、堵伯等活动,不理朝政,导致东汉末年的动荡。

唐玄宗李隆基:晚年宠爱杨贵妃,沉溺于音乐和享乐之中,忽视了国家大事,导致安史之乱的爆发。

宋徽宗赵佶:擅长书画艺术,但沉迷于艺术创作和园林建设,忽视了国家管理,最终导致北宋灭亡。

隋朝隋炀帝杨广:虽然不是因为好逸恶劳而出名,但他极其奢侈,大兴土木工程,如开凿大运河等,耗费了大量的国力。

南朝陈后主陈叔宝:沉溺于声色犬马,不问政事,最终导致陈朝灭亡。

Z 悉耳目之所好,穷心志之所乐

夏季,四月,秦二世到达咸阳后对赵高说:“人生在世,就如同驾驭六匹骏马快速穿过一道缝隙一样短暂。我现在已经君临天下,想要尽情享受声色之娱,满足我的心愿和乐趣,来度过我的余生,这可以做到吗?”赵高回答说:“这是英明的君主能够做到的,而昏庸无能的君主是不能做的。不过,有些事情还不可轻率行事,我请求向您说明:在沙丘发动政变的时候,诸位公子以及朝中大臣都对此产生了怀疑。这些公子都是您的兄长,而大臣们又是先帝所安置的。现在您刚刚即位,这些人心里都不服气,恐怕会引发叛乱,我心中十分恐惧,担心不能善终,陛下怎能只顾享乐呢?”秦二世问:“那该怎么办呢?”赵高说:“陛下应当严厉法律并且加重刑罚,让有罪的人互相牵连受罚,并且诛杀大臣以及皇族成员。之后,提拔那些被遗忘的百姓,使贫穷的人变得富有,卑微的人得到尊贵的地位。清除所有先帝的老臣,换上陛下信任的人。这样,人们就会把恩惠归于陛下,祸患消除,阴谋也会被堵死,群臣无人不受陛下恩泽,享受厚待,陛下就可以高枕无忧,放纵享乐了。没有比这更好的办法了!”秦二世同意了这个建议。于是更改了法律,使之更加严酷苛刻。大臣与诸位公子如果有罪,就被交给赵高审讯处置。因此,许多公子公主遭到杀害,他们的财产被没收充公,受到牵连的人更是数不胜数。

在秦二世胡亥登基之后,他与赵高的一番对话,深刻揭示了两人对权力与享乐的不同理解,这对秦朝的兴衰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胡亥这位新君本就得位不正,当皇帝的梦想就是享乐,其言行流露出对帝王生活无尽奢华的强烈渴望,梦想着沉浸在感官的极致愉悦中。他将治理国家的重担完全托付给赵高,自己则专注于满足个人的耳目之娱与心灵之乐,这种行为无疑是对皇权的轻率运用,同时也暴露了他对个人私欲的无度放纵。胡亥的这种心态,还凸显了他对国民福祉与国家责任的漠视。身为一国之主,他非但未展现出对朝政要务及民众苦难的关切,反而沉溺于个人的享乐世界。

赵高,则从政治策略的角度出发,建议胡亥采用严苛的法律手段来稳固皇权,并消除潜在的政敌。胡亥采纳了赵高的计谋,这一决策不仅加剧了秦朝政治氛围的紧张,也加速了王朝走向衰败的步伐。这段对话,不仅是两位历史人物权力斗争的缩影,也是他们各自人性特质的真实写照,而这些特质,在很大程度上塑造了秦朝的最终命运。

Z 乐不思蜀岂止刘禅

乐不思蜀

蜀汉灭亡以后,蜀汉后主刘禅全家迁居洛阳。魏元帝咸熙元年(公元264年)三月,刘禅被封为安乐公,他的子孙和蜀汉原来的大臣一共五十多人被封了侯。晋王司马昭专门大摆酒宴,款待刘禅和他的旧臣。席间,司马昭特地叫人为刘禅表演蜀汉歌舞,想试探试探他。蜀汉的大臣看了都黯然神伤,只有刘禅高兴得又说又笑。司马昭对中护军贾充说:"一个人要是无情无义到了这种地步,就算诸葛亮在世也没法辅佐他,何况姜维呢!"

又过了几天,司马昭问刘禅:"卿还想不想蜀地?"

刘禅答道:"这里很快乐,不想蜀地了。"

原蜀汉秘书令郐正私下对刘禅说:"晋王再问,要一边哭一边说:'祖先的坟墓都远在岷、蜀,我没法尽孝,常常望着西边暗自悲伤,没有一天不想念的。'然后闭上眼睛就行了。"

刘禅点了点头。

过了不久,司马昭果然又问刘禅:"卿还想念蜀地吗?"

刘禅想起邵正的叮嘱,就依样画葫芦地说了一遍。末了紧闭双眼,装作要哭的样子。司马昭听后一愣,问:"卿说的话怎么那么像都正?"

刘禅惊讶地睁开眼,傻乎乎地盯着司马昭说:"就是他教我的。晋王怎么知道?"旁边的人听了都忍不住哈哈大笑。司马昭知道刘禅实在不成器,也就不再防备他了。

全无心肝

后主陈叔宝归降隋朝以后,隋文帝杨坚对他一向善待,不仅多次接见,还赏赐给他很多财物。上朝时,让他和三品以上的公卿大臣同班站立。陈叔宝参加宴会时,杨坚就不让演奏吴乐,怕引起他伤感。

陈叔宝私下对人说:"我没有秩位,却每每参加朝觐和宫宴。如果能得到官号就好了。"监护他的人把他的话禀告杨坚,杨坚很不高兴,说:"陈叔宝还不知足,全无心肝!"负责监护的人又禀告说:"陈叔宝经常酗酒,沉醉不醒。"

杨坚问:"他每天喝多少?"

"他和子弟每天能喝一石酒。"

"一石?"杨坚大吃一惊,随即命令,"从明天起,给陈叔宝的酒限量供应。"

负责监护的人准备退下,杨坚又招手止住他,说:"咳,还是随他去吧,否则他怎么打发日子呢?"

后来,陈叔宝果然在醉梦中死去。

失城为乐

陈宣帝太建五年(公元573年),陈朝大举北伐,很快攻陷了寿阳。消息传来时,北齐侍中穆提婆正与领军大将军韩长鸾博戏,两人都无动于衷,继续掷骰子。"本就是人家的东西,能不让人家拿吗?"穆提婆说。

北齐后主高纬听说寿阳失陷,陈朝军队继续北伐,便感到忧愁不安。穆提婆劝他说:"陛下,就算黄河以南全丢了,还可以成为龟兹国呢!人生苦短,应该及时行乐,何必忧愁呢!"

高纬周围的宠臣也都随声附和,劝高纬得乐且乐。高纬顿时转忧为喜,开怀畅饮,击鼓起舞,从此沉溺在声色犬马之中,不能自拔。直至被北周灭亡被俘后,在被赐死前还保持着一种玩世不恭的态度。

摘取了《资治通鉴》中三个不同时期王朝末主的表现,我们对乐不思蜀的蜀汉后主刘禅在现代是耳熟能详,全无心肝的南陈后主陈叔宝和失城为乐的北齐后主高纬则相对知之甚少,但三人作为亡国之君在亡国之际人性中贪图安逸、避免痛苦的倾向仍然体现得淋漓尽致,这是人类的一种自然本能。当处于安全和舒适的环境中时,大多数人,无论地位高低,都会倾向于追求享乐和轻松的生活方式。这种现象不仅限于古代帝王,实际上在现代社会中也能看到类似的情况。人们往往倾向于选择轻松的道路,避免困难和挑战。然而,这并不意味着所有人都会放任自己沉溺于享乐之中。后天的因素,例如教育、社会责任感、道德观念和个人目标等,都能够影响一个人的行为和选择。

历史上也有很多明君贤主通过自律、勤政和明智的决策使国家繁荣昌盛。因此,好逸恶劳并非人性中不可改变的特征。良好的教育、健全的政治制度和社会文化氛围都能帮助培养出更为优秀的领导者。此外,个人的意志力和道德责任感也是关键因素,能够促使领导者克服自身的弱点,做出有利于国家和人民的选择。

Z 惮难而趋易,好同而恶异

张纮(hóng)(153—212年),字子纲,广陵人。东汉末年文学家、谋士,和张昭一起合称“二张”。

孙策平定江东时亲自登门邀请,张纮遂出仕为官。后来,张纮被派遣至许都,任命侍御史。但孙权继位时张纮又返回了江东,任长史之职。

孙权刚刚统事时,正当盛年,吴夫人以外部多难,深怀忧虑劳苦,多次感谢张纮,嘱咐他们的辅助之义。张纮立即上书答谢,思索的唯有补过误。每当有秘密的计谋,与四方结交,经常由张纮和张昭负责起草。张纮以孙坚击破董卓,扶持汉室的功劳和孙策平定江东,建立大业写了一篇铭记颂扬。写完后呈给孙权,孙权阅读悲痛伤感,说:“君真了解我家的经历啊。”

孙权对群臣大多直接称呼其字,唯独称呼张昭为张公,称张纮为东部,可见孙权对二人的器重。

张纮后来建议孙权迁都秣陵,孙权依从其说。让张纮回吴郡接来家眷,走在半路上张纮病逝。临死前,他授意儿子张靖给孙权留下书笺说:“自古以来有国有家之人,都想修治德政来兴隆盛世,至于他们的治理,大多没有理想的结果。并非没有忠臣良将相辅佐,不是不明白治国的根本,而是由于君主不能克服自己的好恶情感,不善于听取意见。人之常情是畏难趋易,喜好相同的意见而讨厌不同的意见,这与治世法则正好相反。《易传》有言‘从善如登山,学坏如崩山’,是说学好不容易。君主继承数代相传的基业,凭借自然的趋势,掌握着驾御群臣的八柄权威,乐于做好做的事、听好听的话,无须向他人索求什么,而忠臣心怀难于进用的治国之术,说出逆耳的忠言,两者不能相互合意,不也是理所当然吗?不合就会产生隔阂,巧言令色之人便乘虚而入,君主就会被假忠迷惑眼睛,贪恋小人的恩爱,于是贤愚混杂,长幼失序,这些情况产生的原因,是人情关系扰乱了正常的统治秩序。故此圣明的君主醒悟到这一点,如饥似渴地寻求贤才,不厌其烦地接受忠谏,克制感情、减抑情欲,为了道义而割舍恩爱,在上者无偏颇错误的任命,在下者也就绝了非分之念。您应当加以三思,忍受辱垢、掩藏锋芒,以成就仁义泽被天下的大业。”张纮卒年六十。孙权看了他的遗书涕泣交流。张纮著有诗赋铭诔十多篇。

没有一个国君不想把国家搞好,没有一个员工不想把工作做好,没有一个学生不想把学习搞好,但是往往搞不好原因就在懒惰!惰性普遍存在,正如张纮所言:“惮难而趋易,好同而恶异。” 无论是君主还是臣子,员工还是老板,学生还是教师,无一例外。因此,我们毕生的努力,就是在与自己的惰性作斗争。领导者不仅要克服自身的惰性,还要对抗组织中的惰性。即使是忠诚和贤能之士,也难以完全摆脱人性中的惰性一面。这一点从华为任正非的内部多次讲话中可见一斑,十之八九都在反复强调要与惰性做斗争,这就是“以奋斗者为本”的核心精神。

战胜惰性的关键在于坚定的意志。正如王阳明所言:“持志如心痛。”就像心中有一股强烈的痛楚,让人无法分心,一旦懈怠就会感到痛苦和不安,唯有不懈努力才能得到内心的安宁。逆着大众的惰性行动,大多数人都有懒惰的倾向,只要你反其道而行,很快就能超越众人。当他们在追剧时,你专注于事业;当他们在享受美食时,你选择吃苦耐劳;当他们在幻想时,你脚踏实地地行动。最终,当其他人还在原地踏步时,你已经悄然取得了成功。杰出的人并非天生如此,他们的成就来源于那些大多数人都不愿付出的努力。日常生活中尽管表面上看起来所有人都在做事,但实际上存在大量的“苟且者”,他们可能只是敷衍了事,没有做到极致。而如果你能够稍微比这些人多努力一点点,多认真一点,多一些精益求精的态度,你就能享受到由此带来的红利,这就是“苟且红利”。

更新时间:2025-07-07 10:36: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