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首页
关灯
护眼

Z 理解人性的结构框架:三生万性

前面多个章节对人性各方面特征甚至本质结合《资治通鉴》的史料人物或者故事做了详实的分析探讨,如何系统理解人性而不止于三言两语的简单概括?笔者尝试将人性的结构框架归纳为三生万性理论,旨在剥茧抽丝,揭示人性背后的复杂机制。这一理论围绕三大底层逻辑、两大基础、三大本质及四大劣性展开,为我们理解人类行为提供一些新的视角。

三大底层逻辑,作为人性构建的基石,分别是动物性、社会性和神性。动物性,根植于我们的生存本能,驱动着我们对食物、安全和繁殖的基本追求;社会性,则是我们作为群体生物,在相互依存与合作中形成的道德、规范与情感纽带;神性,非字面意义上的超自然力量,而是指人类对于意义、价值及超越性探索的内在渴望,它引领我们追求真理、美德与精神升华。

两大基础,即趋利避害和认可需求,构成了人类行为最直接的动力源泉。趋利避害,是生物界普遍的生存法则,在人类社会中则体现为对利益的最大化追求和对风险的规避;认可需求,则反映了人类作为社会性动物,渴望得到他人认同、尊重与爱的基本心理需求,它推动着个体不断展现自我价值,融入社会群体。

三大本质,贪婪、自私与安全感,深刻揭示了人性中难以回避的一面。贪婪,体现为人类对物质、权力或知识等无休止的追求;自私,虽常被贬义使用,但也是个体自我保护、资源优化的本能体现;安全感,则是人类对稳定、可控环境的基本需求,是心理健康与生存发展的重要保障。

四大劣性,傲慢、懒惰、侥幸与嫉妒,作为人性外在表现的阴暗面,不时阻碍着个人的成长与社会的和谐。傲慢,让人盲目自大,忽视他人价值;懒惰,则是行动力缺失,阻碍个人潜能的发挥;侥幸心理,让人忽视风险,盲目乐观;嫉妒,则是一种破坏性的情绪,源于对他人优势的恶意比较,损害人际关系。

总之,“三生万性”理论不仅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全面审视人性的框架,也提醒我们,在认识自我与他人的过程中,既要正视人性的光辉,也不应回避其阴影,通过自我反省与修养,促进个人成长,推动社会进步。

Z 三大底层逻辑:动物性、社会性和神性

这三个方面共同塑造了人类的行为模式和社会结构。

n 动物性:生存与生理需求

动物性是人类作为自然界一部分所共有的特征。这种本质不仅体现在对生存基本要素的需求上,如食物、水、空气、睡眠等,还包括了更深层次的生理和心理需求,比如生理欲望、亲情纽带以及对于安全的渴望。自我保护机制是人类与生俱来的本能,它使得个体能够在面临威胁时迅速做出反应,例如感到疼痛时会本能地撤回受伤的身体部位,或者在遭遇危险时产生“战或逃”的应激反应。此外,心理上的防御机制如否认、投射、合理化等,都是为了减轻心理压力,帮助个体维持内心的平衡状态。在资源稀缺的情况下,竞争和资源争夺成为了不可避免的现象,这种竞争不仅限于物质层面,还包括地位、权力和伴侣等方面,正是这种竞争机制推动了技术进步和社会变革。

n 社会性:生活与发展

作为社会性动物,人类天生具有与他人建立联系的愿望。社交互动不仅能满足情感上的需求,如爱、归属感和被理解的感觉,还能促进个体间的信息交流和知识共享,从而加速文化的发展与传承。社会规范和法律制度是社会运行的基础,它们确保了个体之间的相互尊重和合作,同时也为解决冲突提供了框架。通过遵循这些规范,个人可以更好地融入集体,享受社会提供的各种便利。角色扮演是社会性的重要体现之一,每个人在生活中都会承担多种身份,如父母、子女、朋友、同事等,这些角色定义了我们在社会中的位置,并要求我们履行相应的职责。随着角色的变化,人们也需要不断地调整自己的行为方式,以适应新的社会环境。

n 神性(或精神性):精神追求与价值观

神性这一概念反映了人类区别于其他生物的独特之处——对于超越物质世界的精神追求。这种追求涵盖了广泛的内容,从对科学真理的探索到艺术创作的灵感,从宗教信仰到哲学思考,都是人类试图理解和表达生命意义的方式。通过读书、冥想、创作等途径,人们得以超越日常生活的局限,体验更高层次的心灵成长。同时,神性还体现在对他人无私的关爱之中,这种利他主义体现了人性中最为光辉的一面。价值观作为社会共识的核心部分,指导着人们的道德判断和行为取向,帮助维护社会秩序与和谐。无论是追求公平正义还是倡导自由平等,都是人类社会共同认可的价值观体系的一部分,它们影响着每个社会成员的生活选择。

Z 外部环境对人性的影响

同时,人性是一个复杂而多维的概念,它深受外部环境和内在精神与价值观的交互影响,外部环境决定了人性的部分共性,内在精神和价值观塑造了个体在人性方面的差异与个性。

n 社会制度:不同的社会制度塑造了人们的行为规范和价值观

社会制度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结构,它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方式、行为规范和价值观。

在集体主义文化中,人们通常更加重视群体的利益和团队合作。这种文化背景下的人们往往更加关注如何为整个社区或集体作出贡献,而不是个人的成功或成就。相反,在个人主义文化中,个人的自由、独立和自我实现被放在首位。个人主义社会鼓励人们追求个人目标和自我表达,同时也强调个人权利和责任。

不同社会制度下的公平与正义观念也有所不同。在一些社会中,平等被视为核心价值,资源分配和机会均等受到高度重视;而在另一些社会中,等级制度和特权可能更为普遍,这会影响到人们对公平的理解和期望。

n 文化背景:文化差异塑造行为模式的个性

文化背景是指特定地区的历史、传统、信仰和习俗,它们共同构成了一个社会的文化特质。不同的文化有着不同的道德观念、信仰体系和习俗传统,这些都会塑造人们的思维方式、情感表达和行为模式。

不同的文化有不同的道德标准和伦理观念。例如,某些文化可能强调孝道和尊重长辈,而其他文化则可能更看重个人诚信和社会责任感。

宗教信仰在很多文化中占据重要地位,它不仅影响人们的日常生活,还塑造了他们的世界观和价值观。不同的宗教教义会导致不同的生活方式和行为准则。

各种礼仪和传统习俗也反映了文化的多样性。这些习俗不仅丰富了人们的生活,还加强了社群的凝聚力。

n 家庭环境:家庭是人性形成的重要场所

一个温馨和谐的家庭环境有助于培养孩子的安全感和信任感。相反,一个充满冲突和压力的家庭环境可能导致孩子出现焦虑、抑郁等问题。

父母的教养风格直接影响到孩子的性格发展。权威型父母倾向于给予孩子适当的指导和支持,而放任型父母则可能让孩子缺乏必要的引导。研究显示,民主型教养方式能更好地促进孩子的全面发展。兄弟姐妹之间的关系、父母与子女之间的沟通都对孩子的社交能力和情感表达产生深远影响。

n 教育:教育不仅传授知识,还塑造人的价值观和世界观

教育是个性发展的重要环节,它不仅传授知识,还塑造人的价值观和世界观。

学校教育不仅是传授知识的地方,还是培养社交技能、团队合作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场所。通过课堂讨论、小组活动等形式,学生学会了如何与他人合作。

家庭教育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家长的价值观、教育理念以及对孩子期望的高低都会影响孩子的自我认知和发展方向。

现代社会强调终身学习,通过持续的学习,人们可以不断提升自己的能力,适应社会变化,追求更高的目标。

n 社会环境:社会环境的变化也会影响人性的表现

社会环境包括经济条件、社会稳定程度以及社会风气等因素,它们共同影响着人性的表现。

经济繁荣的社会往往能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和个人发展的空间,而经济萧条则可能导致社会矛盾加剧,人性中的负面倾向更容易显现出来。

在一个安全稳定的社会中,人们更容易展现出友善、合作和互助的一面;而在动荡不安的社会中,人们可能更加警惕和戒备,表现出更多的自私和冷漠。

n 人际关系:影响人性的重要因素

人际关系是影响个性发展和社会行为的重要因素之一。

良好的人际关系可以带来支持和鼓励,帮助人们克服困难,增强自信。朋友和同事的支持可以激励人们展现出积极向上的态度。恶劣的人际关系可能导致心理压力增加,引发焦虑、抑郁等情绪问题。长期处于紧张的人际环境中,人们可能会变得消极、悲观甚至敌对。

Z 内在精神与价值观对人性的影响

n 内在精神力量:心灵的灯塔与驱动力

内在精神力量是指个体内心深处的信念、意志和动力。它可以激发人们的潜能、增强自信心和勇气,使人们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能够坚持不懈、勇往直前。

强大的内在精神力量还可以帮助人们抵御外界的诱惑和干扰,保持内心的平静和坚定。

内在精神力量,作为我们内心深处的一股无形却强大的能量,它不仅仅是信念、意志和动力的简单集合,更是我们人生旅途中的灯塔,引领我们穿越黑暗,找到前行的方向。这种力量源自我们对自己、对生活以及对未来的深刻理解和坚定信仰。它让我们在遭遇挫折和失败时,能够迅速调整心态,重新振作起来;在面临未知和挑战时,能够勇敢迈出步伐,探索未知的世界。

同时,内在精神力量也是我们抵御外界诱惑和干扰的坚固防线。在这个充满诱惑和干扰的世界里,我们很容易迷失自我,被各种负面情绪所困扰。但是,如果我们拥有强大的内在精神力量,就能时刻保持清醒和冷静,抵御外界的诱惑和干扰,坚守自己的信念和原则。

n 价值观:人生的指南针与行为准则

价值观是我们对事物价值的看法和评价标准,它像一把标尺,衡量着我们的行为和选择。不同的价值观会导致我们做出不同的选择和决策,进而影响我们的人生轨迹和命运。

在义利之辩中,价值观的作用尤为凸显。如果我们把义放在首位,就会注重道德和伦理的考量,追求公正、善良和美好。这种价值观会引导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保持诚实、守信、尊重他人等优良品质,从而赢得他人的信任和尊重。而如果我们把利放在首位,就可能会为了个人利益而不择手段,甚至违法犯罪。这种价值观会让我们在追求物质利益的过程中迷失自我,最终走向毁灭。

因此,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对于我们的人生至关重要。它不仅能指引我们做出正确的选择和决策,还能让我们在追求梦想的过程中保持内心的平静和坚定。同时,正确的价值观也是我们与他人建立良好关系的基础。

内在精神力量和价值观是人性中不可或缺的两个方面。它们相互依存、相互影响,共同塑造着我们的性格和行为方式。只有当我们拥有强大的内在精神力量和正确的价值观时,才能在人生的道路上走得更远、更稳、更坚定。

Z 内外因素的综合作用

人性的形成和发展是内外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外部环境为人性的发展提供了条件和背景,而内在精神与价值观则决定了人性的具体表现。两者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共同塑造了一个人的独特人性特征。

因此,我们应该在理解和研究人性时充分考虑内外因素的综合作用。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全面地认识人性、理解人性,并更好地应对人性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荀子•修身》有云:

君子为人宽厚而不怠慢,廉洁而不刻薄,能言善辩而不与人争斗,明察秋毫而不偏激,直立不屈而不逞强好胜,坚强有力而不残暴,柔顺服从但不随波逐流,恭敬谨慎而能宽容待人。这就是君子所追求的完美品德,也就是最高的道德境界。

小人则完全不同:在公族之中,他们因为利益而依附;在大夫之家,也是因为利益而依附;在百姓之中,同样如此。只要有利益可图,他们无所不至;只要能逃避责任,他们无所不为。身居高位时,他们就利用君主作为自己的资本,对群臣傲慢无礼;身处低位时,就出卖自己来侍奉上级,却不顾及下属。他们只考虑自己的得失,不顾及道义;只图谋私利,不顾及公义。因此,无论是十人、百人、千人还是万人跟从一个人,这都是因为利益而结成的团伙,是奸邪之人的开始,也就是小人的所作所为。

君子具备良好的品德,能够在各种情况下保持正直和谦逊,无论是在顺境还是逆境中都能遵循礼仪和道德规范。相比之下,小人则只关注个人利益,行事缺乏原则,无论是得势还是失意都会采取不当手段以达到目的。

荀子说,君子,在心志宽广时,就敬重天道,遵循常规;在心志狭窄时,他就敬畏礼法,自守节操。自己能想通的,就会很精明并且通达事理,触类旁通;当自己思想不周全的时候,就老老实实地遵守法纪。当这样的人被重用的时候,他能在处世中做到恭敬,不会轻举妄动;如果不被重用的话,他们也能端庄自重。心情好的时候,就和颜悦色地做事;心情不好,也能冷静。地位升高了,就用切合实际的言语来阐明事理;处在困境中,就用含蓄简单的话语阐释。

小人却不是这样:他得势的时候,时常表现出傲慢无礼;当他失意时,就不择手段,奸诈倾轧。自己能想通的时候,就欺诈掠夺;想不通的时候,就落井下石,陷害别人。当这样的人受到重用的时候,就逢迎巴结,傲慢而没有节制;不被重用的时候,就怨天尤人。心情好的时候,他们就轻浮飘忽;心情不好的时候,就垂头丧气,胆小怕事。地位升高的时候,就骄傲偏激、不可一世;处在困境中,就会自暴自弃。

所以,君子即便有时犯了错,他也会及时改正。如果有人提出他哪里有毛病需要他注意和改正的时候,他总会虚心接受,而且,他常常会把这些曾经反对他的人留在身边,和他们做朋友。反过来,小人犯的错不少,但他们不愿承认,就更谈不上改正了。当有人向他提出反对意见时,他不但不会听取,也不会采纳,更有可能觉得别人是要害他。这样的人,是不值得做朋友的。

这是荀子思想中关于个人修养、道德品质以及人性在不同情境下表现的深刻理解的概括和总结。强调了人的内在修养与外部环境之间的关系,以及这种关系如何影响人的行为和性格。荀子认为人性本恶,但通过后天的学习、教育和修养,人可以克服恶的本性,达到善的境界。在这个过程中,外部环境(如社会制度、文化背景、家庭教育等)和内在精神与价值观(如道德观念、自我 认知、意志品质等)共同作用于人性,形成个体独特的性格和行为模式。

具体到这段话,它说明了君子和小人在面对不同外部环境(如得势与失意、心情好坏、地位高低等)时的不同表现。君子能够保持内心的平衡和稳定,以理性和道德为指导,做出恰当的行为选择;而小人则容易被外部环境所左右,表现出极端、偏激甚至违法的行为。深刻说明了人的内在与外部环境交互对人性的影响。它强调了个人修养的重要性,即只有通过内在的修养和提升,才能抵御外部环境的负面影响,保持人性的善良和美好。同时,它也提醒我们,要时刻关注自己的内心世界和外部环境的变化,以理性和道德为指引,做出正确的人生选择。

综合前述文章,人性的行为表现取决于个人内在精神与价值观(义利排序)与外部环境(环境明暗程度以及形势对个人的利害关系)影响,我们可以构建一个九宫格模型来探讨人性的外在表现,该模型结合了个人内在价值观(义利排序)与外部环境(环境明暗程度)这两个维度。笔者暂命名为人性价值九宫阵列。

表1:人性价值九宫格

外部环境

暗淡(乱世)

复杂混沌

明朗(盛世)

义大于利

慷慨赴义/舍生取义:

在恶劣的环境中仍然坚守道德原则,即使牺牲生命也在所不惜。

克己奉公/择善固执:

在复杂多变的环境中,能够在个人利益与公共利益之间做出正确的选择。

德高望重/至善至美:

在和平盛世中追求道德理想,社会充满了正直和公正。

义利平衡

守正不阿/坚韧求存:

在逆境中仍然努力生存并保持一定的道德底线

审时度势/见风使舵:

人们在复杂的环境中难以确定最佳行为方式,可能在义与利之间摇摆。

和谐共融/安居乐业:

在和平盛世中追求平衡的生活方式,既追求个人幸福也不忘社会责任。

利大于义

野蛮生存/暴虐求生:

在最暗淡的环境中,人们为了生存和利益不择手段,置道德规范于不顾。

投机取巧/唯利是图:

在复杂多变的环境中,人们利用各种机会获取个人利益。

贪婪剥削/骄奢淫逸:

在和平盛世中,某些人利用自身的优势地位追求个人利益,而不顾及他人。

Z 人性价值九宫阵列模型

横轴代表外部环境的明暗程度(对个体的威胁和机会分析);从左至右说明环境由暗淡趋向明朗。左侧描述的是外部环境最暗淡,可理解为战乱频仍的乱世,外部形势对个体生存或发展非常不利,个体生命或者心理时刻可能面临外部的巨大威胁。中间则为外部环境较为复杂,既有机遇也有挑战。取决于个体面临的实际情境,形势不明朗或者看不清。右侧代表外部环境最明朗,可理解为欣欣向荣的和平盛世,外部形势对个体非常安全平和。

纵轴代表的是内部价值观(即个体内心中的义利排序),从下至上说明个体价值观排序由利益高于一切到义薄云天;下侧描述的是内部价值观倾向于利益,个人追求利益远高于心中的道德约束;中间表示的是个体内部价值观较为平衡,个人在义与利之间寻求平衡;上侧则为内部价值观倾向于义,个人追求义远高于对利益的需求。

九宫格中各格的人性特征

n 左下角:最暗淡的环境 + 利益至上

人性特征:野蛮生存——在最暗淡的环境中,人们为了生存和利益不择手段,置道德规范于不顾。在这种环境下,人们往往采取极端手段求生存,不惜损害他人利益。

历史事件:

五胡十六国时期:这一时期北方长期处于战乱状态,社会动荡不安,很多人为求生存而采取极端手段。例如,石勒建立后赵,通过残酷手段统一北方,展现了野蛮生存的一面。

安史之乱:安禄山和史思明发动叛乱,利用混乱局势为自己谋取利益。导致社会秩序崩溃,许多人为了生存而采取不道德的行为。

n 中下角:复杂环境 + 利益至上

人性特征:投机取巧——在复杂多变的环境中,人们利用各种机会获取个人利益。在这样的环境中,人们往往会寻找机会主义的途径来获取利益,而不太顾及道德。

历史事件:

南北朝时期:这一时期的政权更迭频繁,社会动荡,很多人利用局势的变化来谋求个人利益。例如,宇文泰在西魏时期利用复杂的政治局势逐渐壮大自己的势力。

n 右下角:最明朗的环境 + 利益至上

人性特征:贪婪剥削——在和平盛世中,某些人利用自身的优势地位追求个人利益,而不顾及他人。在相对安全的环境中,部分人可能会滥用权力或资源来获取更多的利益,而忽视道德原则。

历史事件:

晚清时期的洋务运动:一些官员和商人利用西方技术和资金进行现代化建设,但同时也出现了不少贪腐和剥削的现象。例如,李鸿章推动洋务运动的同时,也涉及了一些腐败行为。

明清之际的土地兼并:一些大地主通过各种手段兼并土地,导致农民生活困苦。例如万历年间的张居正虽然推行改革,但也涉及到土地兼并问题。

n 左中角:最暗淡的环境 + 平衡价值观

人性特征:坚韧求存——在逆境中仍然努力生存并保持一定的道德底线。在这种环境下,人们虽然面临着巨大的困难,但仍努力生存,并尽量保持一定的道德标准。

历史事件:

元末明初的农民起义:虽然社会动荡,但也有不少起义领袖坚持正义,为百姓争取权益。例如,朱元璋领导的农民起义最终建立了明朝。

n 中中角:复杂环境 + 平衡价值观

人性特征:审时度势——人们在复杂的环境中难以确定最佳行为方式,可能在义与利之间摇摆。在这样的环境中,人们可能会面临更多的道德抉择,但最终会选择符合社会整体利益的道路。

历史事件:

北宋中期王安石变法:北宋中期,社会矛盾尖锐,王安石推行了一系列变法措施,旨在解决社会问题,但在实施过程中遇到了很大的阻力。王安石本人在改革过程中既要坚持自己的理想,又要面对各种政治压力,体现了审时度势的精神。

东汉末年的群雄割据:这一时期各个势力相互争夺,很多人物在忠义与利益之间徘徊。例如,曹操在讨董卓联盟解散后,逐渐崛起,同时也在忠义与利益之间做出选择。

n 右中角:最明朗的环境 + 平衡价值观

人性特征:和谐共融——在和平盛世中追求平衡的生活方式,既追求个人幸福也不忘社会责任。在这种环境下,人们能够在追求个人利益的同时,也关注社会公益。

历史事件:

唐代贞观之治:这一时期社会稳定,经济发展,很多官员和士人都能在追求个人成就的同时不忘社会责任。例如,魏征等大臣在贞观年间辅佐唐太宗,促进了社会繁荣。

明代永乐盛世:这一时期经济繁荣,文化发达,很多文人士大夫既能享受生活又能为社会做出贡献。例如,解缙等文人在永乐年间为国家文化事业做出了贡献。

n 左上角:最暗淡的环境 + 追求义

人性特征:慷慨赴义——在恶劣的环境中仍然坚守道德原则,即使牺牲生命也在所不惜。在这种环境下,人们可能会为了维护道德原则或者心中的理想而做出牺牲。

历史事件:

文天祥抗元:南宋末年,文天祥在南宋灭亡后仍然坚持抗元,体现了慷慨赴义的精神。

n 中上角:复杂环境 + 追求义

人性特征:择善固执——在复杂多变的环境中,能够在个人利益与公共利益之间做出正确的选择。在这样的环境中,人们可能会面临道德抉择,但最终会选择符合社会整体利益的道路。

历史事件:

东汉末年的黄巾起义:虽然起义最终失败,但起义领袖张角等人试图改善农民的生活状况。例如,张角发起黄巾起义,虽然未能成功,但体现了择善固执的精神。

唐末五代十国时期的黄巢起义:黄巢起义虽然最终未能成功,但他在起义期间试图建立一个更加公正的社会。例如,黄巢领导的起义,试图为农民争取权益。

n 右上角:最明朗的环境 + 追求义

人性特征:至善至美——在和平盛世中追求道德理想,社会充满了正直和公正。在这种环境下,人们能够追求更高的道德理想,社会氛围正直、公正。

历史事件:

汉武帝时期:这一时期社会相对稳定,许多士大夫和官员都能够做到忠君爱国,积极为国家和人民做贡献。例如,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促进了儒家思想的发展。

宋代的文官政治:宋代文官阶层兴起,很多文人能够在政治上发挥积极作用,为社会进步做出贡献。例如,范仲淹提倡“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理念,体现了至善至美的精神。

这个人性价值九宫阵列模型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框架,用于分析和理解人性在不同外部环境和内部价值观下的表现形式。每个格子中的描述反映了不同情境下人们可能的行为倾向和道德选择。通过这种方式,我们可以更深入地探讨人性的本质及其在不同条件下的变化。

人性价值九宫格模型已经相当全面地涵盖了人性在不同内外部条件下可能的表现形式。不过,如果要进一步优化模型以更贴近现实社会,还可以考虑以下几个方面的改进:

n 增加时间维度

可以考虑随着时间的发展,个人的价值观和外部环境会发生变化。例如,一个人在年轻时可能更加注重个人发展和利益,而在年老时可能更注重道德和社会责任。

n 考虑个体差异

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性格特点,这些特点可能会影响他们在特定环境下的行为选择。例如,一个天生乐观的人可能在困难环境中更容易保持积极的态度。

同时,教育背景不同的人在面对同样的环境时可能会有不同的反应。教育不仅影响一个人的知识水平,也会影响其价值观和行为准则。

n 引入不确定性

外部环境往往是不确定的,即使是同一个环境,不同的人可能会有不同的感知。因此,可以引入一个不确定性因素,表示个人对环境的理解可能存在偏差。

同时,个人的价值观不是固定不变的,可能会随着经历的变化而发生变化。因此,可以在模型中加入一个反映价值观波动的因素。

n 社会结构的影响

社会制度和法律法规会对个人行为产生重要影响。例如,一个法治健全的社会可能会减少不道德行为的发生。不同的文化背景会对个人的价值观也会产生影响。例如,在集体主义文化中,人们可能更倾向于做出有利于集体的行为。

n 外部环境的细分

可以进一步细分外部环境,比如将“复杂环境”细分为“政治不稳定”、“经济萧条”等具体情境,以便更准确地描述不同环境对个人行为的影响。

通过这些改进,关于人性的模型可以更好地反映现实社会的复杂性和多样性,从而为理解和解释人性在不同条件下的表现提供更为丰富的视角。

更新时间:2025-07-07 10:36:41